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作用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对56例面肌抽搐患者进行多点肌肉注射,观察治疗前后效果、作用维持时间和并发症。结果:治疗面肌痉挛56例(96轮次),完全缓解34例(61.71%),明显缓解21例(37.5%),无效1例(1.7%),总有效率98.2%。注射后起效时间4小时~8天(平均2.4±1.6天),药物作用时间2~8个月(平均4±1.3个月)。未见过敏反应,不良反应轻微、可逆。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是一种简捷、有效、安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2.
寰枢椎腹侧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寰枢椎腹侧手术内固定物置入时的相对危险性,为相关器械的设计和改进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7对寰枢椎干骨标本20条线性参数和8个角度参数进行测量,观察寰枢椎腹侧的形态结构。结果:寰椎上下关节面的轴截面是前内至后外方向并逐渐外向扭转的倒工字型曲面,其下1/3分位线恰位于骨质中央,纵长为(18.66±1.92)m m。枢椎侧块外2/3因椎动脉压痕形成空洞,使枢椎上外侧关节面下方骨质由前内向后外逐渐变薄,最薄处仅(1.67±0.65)m m。结论:寰枢椎腹侧手术时,在寰椎上下关节轴截面下1/3分位线置钉和沿枢椎体前唇至齿突基底后缘连线置钉能够获得最大界面把持力,而且安全性最高;寰枢椎外侧关节间融合时枢椎上关节面摩除的骨质厚度不能超过1.5m m,否则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3.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同一椎体再压缩的影响因素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PMMA材料行PKP治单节段胸腰椎OVCF并资料完整的患者94例,进行不少于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分为无压缩的对照组和再压缩两组,通过两组的对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及随访末期VAS评分两组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最后的后凸角、椎体间的裂隙及骨水泥无终板的接触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01),在评估因素的相关性测试中,IVC(r=0.557),NPEC(r=0.496)是最要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IVC和NPEC是两个导致PKP术后同一椎体再压缩的重要因素,对有上述因素的患者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5.
[目的]观察小切口分期延长和生长阀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分别接受生长阀和小切口分期手术治疗.按手术术式分为两组:生长阀组和小切口组,对两组病例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生长阀组术前Cobb角为(92.0±16.4)°(72°~ 132°).终末融合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7.2±22.1)°(31°~64°),平均矫形率59.6%.小切口组术前Cobb角为(95.0±15.4)°(78°~135°),终末融合时术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1.8±6.6)°(27° ~48°),总矫形率为65.4%.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或生长阀技术均可以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治疗较生长阀技术具有更高的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或遭受外力引起椎间盘向后方 (椎管内 )突出 ,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 ,导致放射性神经痛和神经功能障碍。但由于突出的大小和临床症状的轻重表现不完全一致 ,CT、MRI漏诊率高。现将我科 1995 - 0 1~ 2 0 0 3- 0 2收治的 6 0例针刺样腰椎间盘突出漏诊原因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6 0例 ,男 4 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33岁 ,平均 2 8岁。病程 2~ 12个月 ,平均 6 .4个月。均有明确腰部外伤史。腰痛 36例 ,单侧下肢放散痛 6 0例 ,左侧 36例 ,右侧 2 4例 ,单侧下肢麻木感…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观察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短期内肩自发性平衡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中心行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AIS的21例病人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腰弯角度、影像学肩高、锁骨角,并采用T1倾斜角和颈椎轴线角评价内肩自发性平衡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腰弯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1平衡2例(9.52%,2/21),术后即刻6例(28.57%,6/21),术后6个月13例(61.90%,13/21),术后6个月时达到T1平衡的比例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部平衡3例(14.29%,3/21),术后即刻13例(61.90%,13/21),术后6个月17例(80.95%,17/21),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的颈部平衡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nke 1、2型AIS病人矫形术后内肩平衡(尤其是T1平衡性)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