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年龄及手术方式这两种因素对于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0-01—2012-06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2例,按年龄区间划分为40~60岁组(92例)、60~70岁组(58例)及>70岁组(32例)。采用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微骨窗开颅、常规骨窗开颅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数据并评价疗效。结果 40~60岁组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另两组。依照手术方式评价,40~60岁组患者采用微创引流及微骨窗开颅的疗效均优于常规骨窗开颅(P<0.05);60~70岁组患者采用微创引流的手术方式获得疗效优于另两种手术方式(P<0.05);>70岁组患者采用三种手术方式获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高龄患者采用各种方式均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微创锥颅引流及微骨窗开颅的手术方式比之常规骨窗开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微创引流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更适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岁,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分别测量患者腰椎MRI上L1~S1椎间盘层面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并在患者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对椎旁肌L1~S1各层面FS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椎旁肌退变程度和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1~S1各层面FSF有显著性差异(P0.01),L5/S1层面椎旁肌FSF明显大于其他层面(P0.05)。冠状位Cobb角与L1/2、L2/3、L3/4、L4/5椎间盘层面CSA呈负相关(r=-0.358、-0.367、-0.329、-0.283,P0.05)。椎旁肌FSF与PT在L1~S1各层面呈正相关(r=0.487、0.394、0.354、0.356、0.355,P0.05),而与SS呈负相关(r=-0.494、-0.440、-0.373、-0.301、-0.300,P0.05)。椎旁肌FSF与LL在L1/2、L2/3层面呈负相关(r=-0.398、-0.328,P0.05)。椎旁肌总体FSF(TFSF)与PT呈正相关(r=0.395,P0.01),与LL呈负相关(r=-0.345,P0.05)。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FSF与SVA、PI、TK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呈正相关(P0.05),而与椎旁肌各层面FSF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DS患者中,椎旁肌FSF与PT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椎旁肌的退变可能参与了脊柱退变和代偿机制的过程,椎旁肌FSF可能反映了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张建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41-3942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0-2010-10间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 190例中,治愈177例,占93.16%;好转10例,占5.26%;死亡3例,占1.58%。其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结论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最多不应超过1周。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3-01~2005-12采用额颞扩大骨窗人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加小脑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迟发性脑肿胀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以来救治的迟发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全组19例采用保守治疗均有好转,但在伤后7-14 d出现病情恶化,复查头颅CT有脑肿胀。经及时加强脱水及手术干预等综合治疗后,15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迟发性脑肿胀好发于薄层硬膜下血肿,对冲额颞叶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类患者病情隐蔽性强,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复查头颅CT,早期发现,纠正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及时加强脱水及必要时手术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神经内镜结合磨钻辅助下切除垂体瘤29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65.5%),近全切除8例(27.6%),部分切除2例(6.9%)。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暂时性尿崩症25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术后3月随访,术后视力恢复正常15例(83.33%),视野缺损明显好转8例(80%),头痛缓解9例(81.82%)。术后3个月复查15例病人PRL水平由术前的(302.43±182.25)μg/L降至术后的(42.69±27.96)μg/L;6例病人GH水平由术前的(49.17±23.96)μg/L下降至术后的(14.53±6.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垂体瘤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外伤后颅骨缺损的手术治疗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坦克乘员552名腰痛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坦克乘员腰痛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问卷对 5 5 2名坦克专业干部、战士进行调查。结果 坦克乘员腰痛发病率达 73 7% ,明显腰痛者达 48 4%。从事专业时间越长 ,发病率越高 ,程度越重。结论 坦克乘员腰痛发病率高。与工作姿势、工作负荷、振动、工作环境、人车比例及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