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192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211篇
综合类   635篇
预防医学   27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15篇
  2篇
中国医学   444篇
肿瘤学   14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长途卡车司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丙肝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每年4-6月份在广西浦寨边境贸易城的停车场采用"滚雪球、同伴推动"等方法招募400名调查对象,调查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等相关资料信息,并采集3~5 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HCV抗体检测,分析其中HCV感染状况及探讨影响长途卡车司机人群感染HCV的可能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共调查1 200名长途卡车司机中,检出HCV抗体阳性9例,HCV总的感染率为0.75%,HCV感染率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0,P=0.528)。有注射吸毒行为史、梅毒抗体阳性的HCV感染率分别为33.33%和5.41%,远高于无注射吸毒行为(0.67%)和梅毒抗体阴性(0.6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5,P=0.022;χ~2=11.115,P=0.029);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户籍所在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嫖娼行为、嫖娼时是否使用安全套对HCV感染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2.52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射吸毒(OR=40.915,95%CI:2.518~664.836)、梅毒抗体阳性(OR=6.951,95%CI:1.194~40.468)是长途卡车司机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2013-2015年广西边境地区长途卡车司机的HCV感染率较高,HCV感染与长途卡车司机的注射吸毒行为、梅毒感染传播有关,应当继续加强长途卡车司机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促进高危行为的改变,以有效控制HCV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82.
陈晓军  韦洁  苏华  严克俭  农云开 《药学研究》2018,37(11):664-668,682
莪术是传统中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在民间有广泛使用,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多糖类、甾醇类、酚酸类、生物碱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莪术具有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组织纤维化、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药理学作用。本文对近年来莪术药理学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莪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了解自贡市媒介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对自贡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采集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经实验室饲养后,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试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2018—2020年自贡市媒介蚊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自贡市监测点年均蚊密度分别为1.11、10.71、4.81只/(灯·h),2018—2020年自贡市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现单峰型,7月最高,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明显,牲畜棚蚊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杀螟硫磷、毒死蜱、残杀威、噁虫威24 h致死率分别为70.71%和3.85%、26.53%和1.68%、19.79%和1.94%、40.80%和0.81%、97.98%和3.85%、100.00%和7.52%、100.00%和66.34%、96.15%和33.60%、100.00%和71.43%。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产生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残杀威产生可疑抗性,对毒死蜱、杀螟硫磷、噁虫威敏感;致倦库蚊对所有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较高抗药性。应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密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4.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种,尤以非小细胞肺癌多见,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0%以上[1]。与小细胞肺癌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癌细胞生长分裂、扩散转移均相对较晚,患者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如何有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临床的重要问题[2]。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40例胸腔镜配合小切口系统性纵膈淋巴结清扫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其的防治已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挖掘与探索,多项研究发现补肾中药杜仲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效果明显。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护骨素的表达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分化综合作用,有效防治骨质疏松。而BMSCs作为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探索其分化机制对于指导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传统中药杜仲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作以综述,以期为OP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一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以助于上颌窦疾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颌窦密度增高疾病的X表现并与CT和(或)手术病理相比较。结果 20例上颌窦一侧性密度增高病变中,3例为上颌窦癌、8例为慢性化脓性炎、2例上颌窦息肉、2例囊肿、2例上颌窦真菌感染、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结论 Water's位对检出一侧性上颌窦密度增高疾病具有相当的价值,但定性较差,在无典型X线表现时仅能诊断为一侧上颌窦病变。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正确的、科学的集体儿童体检结果管理模式。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儿保科自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对7家托幼机构4820人次/年集体儿童健康体检资料,通过分析其体检结果的现状,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模式。结果体检结果家长知晓率低;体检过程流于形式,体检结果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分析。不完善的儿童少年健康体检管理模式,会损害到未成年人的利益。结论集体儿童健康体检结果的管理并不完善,需要改进和制定正确的管理模式。通过正确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康体检结果管理标准;规范体检结果通知时限;规范体检结果通知方式。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体检达到促进中国整体健康素质的目的,保护家长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列线图模型。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手术信息资料。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69例;病理TNM分期0期11例,Ⅰ期42例,Ⅱ期62例,Ⅲ期89例。根据2009版改良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级,将Ⅱ级以上的并发症定义为临床有意义并发症。分析患者一般基线特征、病理特征及手术相关信息特征与临床有意义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对临床变量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运用R软件(R4.0.3)绘制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C-index验证和评价列线图模型。 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9例(19.11%)患者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吻合口漏(14例,9.03%;行Dixon术式和结肠肛管吻合术共155例)、肠梗阻(14例,6.86%)、肺部感染(13例,6.37%)、肠造口相关并发症(5例,5.95%;包括Miles术式、Hartmann术式预防性造口共84例)、术后出血(9例,4.41%)、腹腔感染/盆腔感染(6例,2.94%)、排尿困难/尿潴留/尿路感染(5例,2.45%)、切口感染(3例,1.47%)、静脉血栓(1例,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χ2=6.677,P=0.010)、既往腹部手术史(χ2=5.260,P=0.022)、术前白蛋白<40 g/L(χ2=9.495,P=0.002)、术前CEA增高(χ2=4.976,P=0.026)、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χ2=6.683,P=0.010)、术中出血量>100 mL(χ2=10.694,P=0.001)是直肠癌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基础疾病(OR=2.770,95% CI:1.175~6.531,P=0.020)、既往腹部手术史(OR=2.538,95% CI:1.023~6.295,P=0.044)、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OR=2.376,95% CI:1.077~5.239,P=0.032)、术中出血量>100 mL(OR=3.154,95% CI:1.339~7.427,P=0.009)、术前白蛋白<40 g/L(OR=3.403,95% CI:1.514~7.653,P=0.003)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直肠癌术后有临床意义并发症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合并基础疾病78分、既往腹部手术史72分、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为74分、术前白蛋白<40 g/L为100分、术中出血量>100 mL为80分,各因素积分总和即为总分,总分对应的概率即为该模型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有临床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区分度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AUC值为0.775(95% CI:0.694~0.855),重复抽样内部验证校正后C-index指数为0.747,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备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合并基础疾病、既往腹部手术史、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前白蛋白<40 g/L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评估、营养支持和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出血量是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概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9.
本文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技术观察了老年及老年前期慢性病患者气海、命门、印堂、劳宫和左右肾俞穴穴区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除劳宫穴外所观测各穴区温度老年组和老年前期组均非常显著低于青年组(P<0.001或0.01),而劳宫穴区温度相反,前者非常显著高于后者(P<0.001)。老年前期组印堂、命门和左右肾俞穴穴区温度在女性均低于男性,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或0.05),提示各穴区温度有随增龄而降低的趋势,且在老年前期部分穴温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1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2MUC1黏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在低分化结直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3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4MUC1、MUC2联合检测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MUC1-预后最好、MUC1+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