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儿童浮肘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浮肘损伤,指肱骨骨折并发同侧尺桡骨单骨或双骨骨折。它通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常伴有许多合并症。儿童浮肘损伤大多是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并发同侧前臂下1/3骨折,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与特殊性。本院自1992年至2001年间,收治该类型患儿15例,分别依据不同临床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14岁,平均8.1岁;右侧9例,左侧6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伤1例。其中2例…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丟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63.
正脊髓损伤是导致年轻人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1]。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过程,原发性损伤是外力直接损伤脊髓组织,导致神经细胞膜破裂,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坏死[2]。紧随其后的是继发性损伤,在该阶段,细胞坏死后细胞内容物迅速释放,如谷氨酸、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钾离子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B,CTSB)[3]。这些物质外泄后会引发神经组织发生炎症以及导致细胞死亡,其中细胞死亡包括多种方式,例如自噬性死亡、程序性坏死和焦亡,但是目前  相似文献   
64.
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设计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9-92岁,平均68.5岁。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5.2cm;出血量平均48.4ml;手术时间平均38min;临床愈合时间58-82d,平均67.5d,未出现切口血肿及感染,除1例髋关节外旋轻度受限外,其余26例髋关节功能均正常,X线评价:1例转子上移0.8cm;均未见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微创手术内固定器械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5.
用中轴线距离法测量脊柱侧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测量脊柱侧凸的新方法(即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由6名医师分别独立运用Cobb法和中线测量法在医学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工作站上对脊柱侧凸程度进行测量,并间隔3周后,每名观测者再对30例患者重复测量1次,对所得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6名医师自身2次测量结果比较:Cobb法和中线法测量产生的最小差值均是0,最大差值分别是24.00°和12.00 mm,平均差值分别是5.71°±1.54°和(1.95±0.58)mm.采用Cobb法测量时,除2名主治医师重复测量结果(36.63°±10.3°与37.13°±10.22°、33.27°±10.09°与35.27°±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4名医师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39.00°±10.69°与36.50°±10.63°、31.73°±10.96°与37.30°±9.65°、32.03°±7.49°与27.86°±9.00°、29.77°±8.87°与34.20°±7.2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中线法测量时,6名医师重复测量结果[(51.03±15.85)mm与(50.73±15.50)mm、(52.40±14.88)mm与(52.70±14.74)mm、(53.77±16.14)mm与(53.60±15.33)mm、(54.07±15.36)mm与(54.40±15.07)mm、(51.87±14.67)mm与(51.77±14.46)mm、(52.93±13.88)mm与(53.27±15.00)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名医师相互间比较:Cobb法和中线法平均差值分别是5.07°±0.35°和(2.32±0.26)mm.采用Cobb法测量时,相同年资医师间(36.63°±10.30°与33.27°±10.10°、39.00°±10.69°与31.73°±10.96°、32.03°±7.49°与29.78°±8.87°)及不同年资医师间(36.63°±10.30°分别与39.00°±10.69°、32.03°±7.49°比较,39.00°±10.69°与32.03°±7.49°比较)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采用中线测量法测量,医师1分别与医师2、3[(51.03±15.85)mm分别与(52.40±14.88)mm、(53.77±16.33)mm]及医师3与医师5[(53.77±16.14)mm与(51.87±14.67)mm]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医师5分别与医师1、6[(51.87±14.67)mm分别与(51.03±15.85)mm、(52.93±13.88)mm]及医师3与医师4[(53.77±16.14)mm与(54.00±15.36)mm]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差异与测量者经验无直接相关.结论 与Cobb法相比,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操作方便、测量结果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试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6.
严重腰骶段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严重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治疗的严重腰骶段结核 18例。男性 12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1~ 6 4岁 ,平均 4 2岁。病变部位 L5~S1 2例 ,L4 ~ S1 6例 ,伴有一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术前抗痨治疗至少 2周以上 ,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2 6 0 min,平均失血量 12 0 0 m L。创口全部愈合。随访 16例 ,平均随访时间 18个月 ,植骨块无滑脱 ,骨性融合时间 6个月 ,无内固定松动 ,无腰痛及功能受限 ,无病灶复发。 1例因术中植骨块嵌入骶管压迫神经致足下垂 ,随访时未见恢复。结论 严重腰骶段结核应手术治疗 ,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方法疗效确切 ,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腰骶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
患者女,40岁,因左大腿疼痛10个月余,加重伴肌萎缩2周,以L3-4椎间孔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查体:L3-4棘突左侧压痛、叩击痛,向左大腿放射,左股四头肌轻度萎缩,左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4级,四肢、躯干及马鞍区感觉可,左侧臃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一),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椎MRI及增强扫描示:L3-4椎间盘水平左侧椎间孔内神经根明显增粗;增强后强化明显,宽度达9mm(图1).入院诊断:L3-4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68.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双侧钉棒固定,也有部分学者采取单侧钉棒固定[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取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双侧钉棒固定,也有部分学者采取单侧钉棒固定[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取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臂X光机透视下 ,闭合复位 ,恢复正常的Baumann角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髁上骨折 37例。其中伸直尺偏型 2 3例 ,伸直桡偏型 12例 ,屈曲型 2例。结果 :37例平均随访时间 2 0个月。患侧Bau mann角平均为 73.5° ,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 - 7.5°(伸 ) 138°(屈 )。随访时无 1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 :在整复三维移位时 ,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 ,恢复Baumann角 ,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 ,固定可靠 ,能避免肘内翻 ,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 ,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 ,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