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颈脊髓慢性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改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与临床相近的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其MRI和病理改变。方法:56只20~24个月的雄性山羊(体重13~17kg,平均15kg),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颈脊髓压迫3个月组(24只)和6个月组(24只)。均经前路通过C5置入钛合金螺钉,后路在相应的椎板下置入钛合金钢板,不直接压迫颈脊髓,当羊颈椎活动时才会对脊髓逐渐造成压迫和损害。对照组山羊螺钉和钢板置入后立即取出。在置入螺钉和钢板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山羊进行运动功能评分,颈椎拍X线片和进行MRI检查,然后处死山羊取颈髓做病理检查。对照组山羊做相同检查。结果:对照组山羊的运动功能评分(平均5.0±0.0分)和影像学检查均没有明显变化。而脊髓压迫3个月和6个月组山羊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8±0.6分和2.7±1.2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MRIT2加权矢状位和冠状位像均可见受压部位脊髓白质和灰质密度明显增加。病理检查发现受压3个月组在脊髓前角和后角出现神经原减少和坏死,且压迫6个月组较压迫3个月变化更为明显。结论:新的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实验模型容易复制,通过该模型可较好地观察脊髓受压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42例共89椎节手术前后病情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随访结果。结果:42例患者症状改善率为57.3%,优良率达64.29%,无一例发生术区并发症。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直接有效,应作为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3.
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及与病理改变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27只大鼠以改良Allen法致伤脊髓,于损伤前和伤后6h内观察MEP变化,并测算脊髓出血坏死区相对面积比。结果:SCI后50gcf组和70gcf组动物MEP早成份波幅立即减低或消失,以后有所恢复。100gcf组大部分动物MEP波消失,脊髓损伤面积与伤后1h MEP最大波幅呈显相关。结论:MEP检查可以准确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4.
颈髓慢性受压与减压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不同时间以及手术减压后不同时间受压节段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将56只雄性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颈脊髓受压3个月组(24只)和6个月组(24只),同时将受压迫3、6个月组再分为减压术前及术后1、3个月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通过颈椎前路钛合金螺钉和后路钢板置入产生慢性压迫。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取压迫节段脊髓标本,应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压脊髓不同部位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髓慢性受压3、6个月后在受压节段不同区域均可见凋亡细胞,受压6个月组较受压3个月组有更多的凋亡细胞数(P〈0.05)。后角胶质细胞凋亡变化幅度最大,而后角神经元凋亡变化幅度最小。减压手术后1个月脊髓各区凋亡细胞均减少,减压后3个月时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颈脊髓慢性受压后不同时间在脊髓不同区域出现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压迫时间越长凋亡细胞数越多;减压手术后脊髓受压区域凋亡细胞数目开始减少,术后时间越长凋亡细胞数目越少。  相似文献   
65.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及一组单克隆抗体对18例杂合型急性白血病(HAL)免疫分型。结果显示HAL主要可以分成三级:①B、髓混合型,12例;②T、髓混合型,2例;③T、B、髓3系混合型,4例。6例HAL双标记显示为双表型5例,双克隆型1例。表明FCM对HAL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6.
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构建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可进一步大批量筛选、克隆特发性脊柱侧弯表达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选择性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伴短节段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11月,本院采用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选择性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25例伴短节段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6~65岁;单节段不稳22例,双节段不稳3例;均伴有颈肩部疼痛、僵硬感等颈椎不稳症状。术前、术后摄颈椎正侧位、过伸位、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Pavlov比值(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并对术前、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3.6分,平均改善率68.5%。术后Pavlov比值0.83。术后颈椎ROM及曲度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颈椎不稳节段均固定牢靠。术后24例患者颈椎不稳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典型轴性痛表现;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3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颈椎后路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术,结合两种术式的优点,在实现减压、稳定、适当保留部分ROM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8.
PDW对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尤其是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初诊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56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随访6个月,区分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和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W(cITP),并就其第一次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ITP初次治疗后PLT、PCT上升,MPV下降,PDW治疗早期上升,后下降;cITP初次治疗后部分患儿PLT、PCT上升,MPV、PDW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DW在aITP组中的变化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ITP组中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3d和5~7d两个时间点上,PDW在aITP和cITP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小板参数尤其是PDW的动态观察有助于急慢性ITP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HLA不全相合非亲缘供者脐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进行HLA1个位点不合非亲缘供者的UCBT.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Fludarabine)30 mg·kg-1·d-1×5d,环磷酰胺(CTX)60 mg·kg-1·d-1×2d,马利兰4mg·kg-1·d-1, 抗胸腺球蛋白(ATG兔抗)3mg·kg-1·d-1×3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胞菌素(CsA)加用骁悉(MMF)和甲基强的松龙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5.24×107/kg,CD34 细胞2.93×105/kg,CFU-GM0.93×105/kg.观察监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更昔洛韦(GCV)与磷甲酸钠联合应用.结果移植后28d造血重建,移植后84d血型转为供者型(B型),染色体检测转为供者46XX,移植后第22d出现Ⅱ度急性GVHD.移植后第22d DNA指纹图提示供者型.结论 UCBT造血重建快而稳定,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少,急性GVHD严重程度较轻.HLA1个位点不合非亲缘供者的UCBT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