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31.
周广金  刘剑羽   《放射学实践》2012,27(5):524-52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技术在肾移植供体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亲属供肾者行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肾血管重建,评价供肾血管情况,将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40例供肾者1次屏气完成扫描,均获得满意的轴面图像,应用VR、MIP、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肾血管,可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2~4级分支。9例单侧肾由副肾动脉供血,其中8例单侧肾见单支副肾动脉,1例双侧肾各见1支副肾动脉;9例存在肾动脉分支过早,其中1例双肾动脉均为肾动脉分支过早,共10支血管距离肾动脉开口在1.5cm以内;2例显示肾静脉解剖变异。CT血管成像对供肾动静脉主干、副肾动脉、肾动脉分支过早、肾静脉主干变异的显示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是肾移植术前评价活体供肾血管的一种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2.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个案报告和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副神经节瘤非常少见 ,在膀胱肿瘤中比例尚不足0 .5 % [1、2 ]。我院 1971年以来 ,在泌尿科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膀胱肿瘤患者并 797例 ,而其中膀胱副神经节瘤仅一例。典型病历报告 :患者 ,女、 2 3岁。主因间断全程肉眼血尿2月余入院。血尿特点为剧烈活动后出现 ,休息后自行缓解 ,无头晕、心悸、乏力等伴随症状。体检 :血压 12 0 / 75 mm Hg,轻度贫血貌 ,未及其它阳性体征。家族中无相似病史。实验室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 9.2 g/ L ,尿红细胞满视野 ,尿蛋白 ( ) ,未做 2 4小时尿香草基杏仁酸 (VMA)水平测定。入院当日经腹超声检查发现膀胱…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癌伴静脉癌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的开展情况,总结泌尿系肿瘤MDT模式在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49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DT模式学术讨论。MDT模式由泌尿外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病理科、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脏外科、肿瘤化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一个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149例患者中,男性109例,女性40例。年龄2.5~83岁,平均(57.2±13.8)岁。肿瘤侧别左侧53例,右侧95例,双侧1例。合并Mayo:0级者32例、Ⅰ级者37例、Ⅱ级者46例、Ⅲ级者20例、Ⅳ级者13例,其中1例双侧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左侧Mayo 0级,右侧MayoⅠ级。结果 149例患者在MDT的协作下进行临床诊治,包括诊断、治疗计划和随后的手术。根据放射科、超声诊断科、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脏外科及泌尿外科多学科讨论分析,获得精确术前评估,从而使得更多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根据病理科的患者术后病理回报情况以及肿瘤化疗科、肿瘤放疗科的联合讨论,决定下一步随访策略及术后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根据MDT团队的讨论结果进行临床治疗决策,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行腹腔镜手术66例,开放手术70例,腹腔镜联合开放途径13例。平均手术时间(332.8±121.3)(136~561)min,平均术中出血(1 367.6±1 610.4)(20~10 000)mL,平均输注悬浮红细胞(1 586.1±1 377.7)(0~10 4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6±5.4)(4~39)d。36例(24.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改良Clavien分级≥3级)9例。术后随访方面,共139例(93.3%)患者获得随访,10例患者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1.3±8.6)(1~37)个月。术后行靶向治疗患者50例。随访期内,患者因肿瘤死亡12例,肿瘤复发5例,肿瘤转移28例。结论对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应用MDT模式能有效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提高诊治效率,使患者得到优化的多学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4.
多层螺旋CT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涛  郑卓肇  刘剑羽 《西部医学》2006,18(2):223-22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的在寰枢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寰枢椎病变患者常规接受16层螺旋CT扫描,比较横断面以及M PR、SSD、M IP、VR重建等4种三维技术对病变的显示能力。结果寰枢椎旋转脱位6例,显示最佳的是VR及SSD;寰枢椎发育畸形、前倾和后仰脱位共17例,显示最佳的是M PR;寰枢椎骨折11例,显示最佳的是M PR;寰枢椎骨质破坏4例,显示最佳的是横断扫描与M PR;寰枢椎术后25例,显示最佳的是VR和M PR。结论对于寰枢椎病变来说,应该结合横断面和三维重建图像共同评价。三维重建中,M PR应用范围最广,显示效果也最好,但其它方式对于不同的病变也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5.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可无创地检测组织的水分子扩散水平,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DWI发展出了多种数学模型,包括传统单指数模型、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模型等,有望进一步提高DWI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上述几种数学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并就这些模型在前列腺癌的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和侵袭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6.
3D-CISS序列在内耳及内听道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3D-CISS序列内耳及内听道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共60只耳应用3D-CISS序列做颞骨容积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行后处理,观察3D-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3D-CISS序列扫描结合MPR及MIP重建对内耳迷路及内听道内神经及血管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PR重建对神经的显示优于MIP重建。结论 3D-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的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在术前评估中MR影像特征对子宫癌肉瘤和子宫肉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21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子宫癌肉瘤和20例子宫肉瘤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下列MR指标:肿物大小、中心位置、生长类型分型、肿瘤出血、淋巴结增大,比较2组临床和MR表现上的差异。结果癌肉瘤组90%(19/21)肿瘤中心位于宫腔,肉瘤组为40%(8/20)(P=0.001);癌肉瘤组和肉瘤组肿瘤出血出现率分别为48%(10/21)和80%(16/20)(P=0.031)。2组其他影像学指标和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盆腔MR平扫观察肿瘤中心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子宫癌肉瘤与肉瘤,提示临床即便子宫肿瘤在术前活检及快速冰冻病理均未提示肿瘤内存在癌的成分,但MR提示肿物为宫腔来源,仍需要警惕肿瘤中癌成分的存在,可能存在淋巴结活检或进行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8.
王丰  刘剑羽 《磁共振成像》2016,7(8):572-576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准确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效果的评价都会使患者受益。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卵巢癌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其诊断价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9.
True FISP序列在胰胆管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价TrueFISP序列在胰胆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对98例怀疑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和12例正常志愿者做TrueFISP与ASTE-MRCP扫描。结果TrueFISP像、MRCP断层像和MRCPMIP像显示胰胆管扩张的准确性均达到了100%,对病变定位的准确率分别为94.4%、83.3%;对胆管结石定性的准确率(特异性)分别为73.3%(88.1%)、93.3%(92.9%)和66.7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分分成高、低强化区两部分,分别测量肿瘤内高、低强化区及正常肾皮质在4期扫描中的CT值并采用x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皮髓期RO内高强化区CT值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63.0 HU( 141.0 ~ 178.0 HU),低于ccRCC的CT值194.0 HU(166.5 ~235.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P=0.004).分泌期与皮髓期相比,RO内原高强化区的CT值降低70.0 HU(41.0~86.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的CT差值87.0 HU (65.0 ~1 26.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32,P =0.042).在11例嗜酸细胞腺瘤中,皮髓期显示为低强化的区域在分泌期CT值有所增加者有9例;在45例透明细胞癌中CT值增加者共2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1,P=0.036).分泌期,嗜酸细胞腺瘤内高低强化区CT差值9.0 HU(6.0~ 15.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16.0 HU(11.0~3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2,P=0.009).结论 皮髓期RO内高血供区强化程度低于ccRCC.分泌期,RO内原高强化区的对比剂退出程度不及ccRCC,原低强化区的CT值在此期多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病变内部的密度较ccRCC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