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82.
<正> 多年来,临床工作者将输血反应分为三种:一发热反应,二过敏反应,三溶血反应。从未见有引起心律紊乱的报告,现将我院1981年9月在输血途中突然发生频发多源房性早搏一例特报告如下: 病员张××女 50岁,万县塑料厂工人以中毒性菌痢于8月30日收入我科。住院号115号。患者于8月29日晚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心慌、解清水样大便数次,继而躁动不安,四肢厥冷.嘴唇发绀,呼吸窘迫,心率112次/分,血压70/40mmHg,心肌无阳性  相似文献   
83.
李晶  刘兴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2):1387-138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拉米夫定疗效及YMDD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69例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的ALT、HBV-DNA水平及治疗48周后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拉米夫定治疗48周的69例患者中,有19例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变异率27.6%。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与ALT的水平呈负相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结论:服用拉米夫定一定严格把握治疗基线,选择最佳治疗时机,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建立SNaPshot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P基因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分析。方法 针对HBVYMDD变异位置的上、下游设计引物,用PCR方法进行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再针对变异位点74 1A G变异型(YVDD)和74 3G T变异型(YIDD)的紧邻上游设计高度特异的SNaPshot检测引物,用不同荧光标记的ddNTP对PCR产物进行一步延伸,然后置于310型DNA测序仪上观察荧光信号,可直观的检测上述两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经测序证实P基因区不仅存在74 1、74 3位点的变异,还存在5 14C A、5 2 3C A、5 6 2T A、6 6 7C A等位点的变异。对已证实P基因区变异的13例患者血清用SNaPshot技术检测YMDD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相同,显示SNaPshot技术高度的特异性。结论 SNaPshot技术检测HBV基因组SNPs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的特点,还检测到野生株和变异株的混合存在。  相似文献   
85.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不能手术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以TACE PVE治疗,25例以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AFP的变化、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的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FP的变化:研究组(730±190)、(515±395)μg/L,对照组(752±183)、(710±213)μg/L,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率13/20(65%)、8/25(32%)(P<0.05);1年生存率15/20(75%)、12/25(48%)(P<0.05);两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近发现,CCR5、CD30分别为Th1、Th2细胞特异表达,且与激活Th1、Th2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其相应的表面标记物。拉米夫定是核苷酸类似物,有强烈的抗病毒作用,使HBV—DNA的载量迅速下降,ALT复常。为了阐明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0^+CD4^+、CCR5^+CD4^+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我们检测了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CD30^+CD4^+、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紫杉醇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09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三组,A组32例、B组38例、C组39例,三组接受放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紫杉醇同步化疗,紫杉醇剂量分别为A组30mg/m2、B组60mg/m2、C组90mg/m2,每周1次,共4-6次。结果:三组有效率分别为68.8%、71.1%和71.8%(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3%、81.6%和82.1%(P>0.05),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0±5.0)、(11.6±6.1)、(14.8±7.9)个月(P<0.05),总生存期分别为(15.4±7.6)、(18.2±8.0)、(22.0±7.6)个月(P<0.05),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2年生存率差异显著。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消化道反应。结论:不同剂量紫杉醇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提高,随着紫杉醇剂量的增加,远期生存率随之增加,但近期治疗毒副反应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诱发乙肝病毒(HBV)发生YMDD(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PCR结合Taqman探针技术检测YIDD/YVDD变异,并对120例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72周,有34.17%(41/120)的慢性乙肝患者血中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组YMDD变异率低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与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与AL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前严格根据患者的HBVDNA载量和ALT水平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机,是减少耐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9.
TACE、PVE联合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ACE、PVE序贯HIM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109例分成2组,观察组进行TACE+PVE并序贯HIFU治疗,TACE治疗后2周行PVE,PVE后10大左右行HIFU治疗,每2-3个月进行一周期,进行2-5周期;单纯TACE+PVE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65例共TACE 207次,平均3.2次/例,PVE 190次,平均2.9次/例,HIFU 2M次,平均3.6次/例;对照组44例TACE 149次,平均3.4次/例,PVE 132次(3.0次/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1.5%(53/65)、47.7%(21/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门静脉癌栓经治疗后癌栓缩小>1/2者,观察组为72%(18/25),对照组31.6%(6/19)(P<0.01);治疗后AFP滴度下降>1/2者分别为68.6%(35/51)、38.2%(13/34)(P<0.01);观察组6、12、24、36、60个月生存率为87.7%、73.8%、385%、24.6%、13.8%,对照组为52.3%、40.9%、29.5%、18.2%、6.8%(P<0.05).结论:TACE、PVE序贯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且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入组不能手术的中晚期NSCLC 63例,随机分为两组。序贯组33例,化疗2周期后再行放疗;同步组30例,放化疗同时进行。化疗采用紫杉醇加顺铂方案,放疗剂量66.0-70.0 Gy。结果序贯组和同步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2.4%、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同步组的1、2、3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4%、23.1%、6.6%、11.0月和60.0%、35.1%、30.1%、18.0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治疗的毒副反应多于序贯治疗,但两组均无Ⅳ级毒副反应发生。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NSCLC的疗效优于序贯治疗;其毒副反应虽有所增加,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