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观察化疗-放疗-化疗(化-放-化)序贯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局部晚期胃癌84例,采用同期对照研究,分为化-放-化序贯治疗组(观察组)44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采用DC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或FOLFOX4(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方案化疗3~4周期,观察组化疗2周期后开始肿瘤累及区域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3DCRT/IMRT),放疗剂量DT(45~50.4)Gy/[(25~28)f?(5~6)w],放疗结束再予相同方案化疗1~2周期.对照组不予放疗.结果:8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5.9%、37.5%,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88.6%、60.0%,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8.6%、65.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0个月、10.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6.8% vs 32.5%、18.2% vs 7.5%.两组比较,在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临床症状缓解率、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年生存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Ⅲ-Ⅳ度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发生率相近.结论:序贯化放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有效率,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使部分患者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未增加治疗毒副反应,是不能手术局部晚期胃癌的较好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TACE、PVE序贯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109例分成2组,观察组进行TACE+PVE并序贯HIFU治疗,TACE治疗后2周行PVE,PVE后10天左右行HIFU治疗,每2-3个月进行一周期,进行2-5周期;单纯TACE+PVE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65例共TACE207次,平均3.2次/例,PVE190次,平均2.9次/例,HIFU234次,平均3.6次/例;对照组44例TACE149次,平均3.4次/例,PVE132次(3.0次/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1.5%(53/65)、47.7%(21/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门静脉癌栓经治疗后癌栓缩小〉1/2者,观察组为72%(18/25),对照组31.6%(6/19)(P〈0.01);治疗后AFP滴度下降〉1/2者分别为68.6%(35/51)、38.2%(13/34)(P〈0.01);观察组6、12、24、36、60个月生存率为87.7%、73.8%、38.5%、24.6%、13.8%,对照组为52.3%、40.9%、29.5%、18.2%、6.8%(P〈0.05)。结论:TACE、PVE序贯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且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发病率高,预后差,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这种疾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术后有残留的脑胶质瘤患者前瞻性分组: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单放组)及三维适形放疗加同步化疗(放化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6MV-X射线,2.0Gy/f,1次/天,5次/周,处方剂量50460Gy/5-6周。放化组加用替莫唑胺75mg/(m^2·d),从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到放疗结束,随后继续给予替莫唑胺150-200mg/(m^2·d),治疗5d,每28d为1个周期,共3~6个周期。结果:单放组总有效率35.5%(11/31),放化组61.3%(19/31),统计学差异显著(P=0.042);两组生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3)。分层分析显示:病理Ⅲ级脑胶质瘤同步放化疗生存优于单纯放疗组(P=0.043)。结论:病理Ⅲ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可以取得较单纯三维适形放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IFN-γ、IL-6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PMBC分泌IL-6、IFN-γ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测定。结果治疗前CHB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和P〈0.05),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不同HBVDNA载量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应答与IFN-γ、IL-6水平程度有关,IFN-γ和IL-6的含量能较好的反映TH1/TH2的水平,且可以作为CHB疗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生存期差异。结果 股静脉血栓6例(30 %),腘静脉4例(20 %),上肢静脉4例(20 %),上腔静脉2例(10 %),下腔静脉4例(20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5例(75 %),纤维蛋白原(FIB)升高13例(65 %),部分活化凝血时间(KPTT)延长3例(15 %),血浆D-二聚体升高14例(70 %)。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和溶栓。中位生存时间6.3个月。血浆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者中位生存时间4.5个月,低于正常值2倍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3个月。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及早发现和干预,以防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概论痛证     
1痛的概念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各科均要可见到,一般认为:身体内发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叫做痛,在痛的情况中伴有酸感者称作疼,在临床多相提并论,不予区分。2病因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感受外或内伤性志,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或食滞虫积,或精气不...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I、L-6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48例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的应答效应情况分组(完全应答组27例,部分应答组14例,无应答组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I、L-6水平,取健康献血员20例作对照。结果48例患者治疗前后IFN-γI、L-4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应答效应IFN-γI、L-4I、L-6含量不同,完全应答组反应快于不完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效应和血清IFN-γI、L-4I、L-6水平及细胞平衡的恢复程度有关,血清IFN-γI、L-4I、L-6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拉米夫定疗效的免疫学指标,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功能平衡状态恢复是完全应答的保证。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和NO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呈相关性。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免疫法分别检测7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急性肝炎及29例正常人血清中SIL-2R和NO的含量,并作肝组织活检。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越高,血清中NO和SIL-2R含量也越高,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G与SIL-2R、NO密切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机能低下,NO和SIL-2R均参与炎症活动的过程.并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9.
丙肝抗HCV与HCV RNA定性、荧光定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HCV)正式命名以来,HCV研究即成为病毒性肝炎的热点之一。丙型肝炎呈全球分布,我国整体人群的流行率约为3%,而其慢性化率高达85%,其中20%患者易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犤1犦。血清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依据,对丙肝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常规PCR定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丙肝患者血清HCVRNA,并与ELISA夹心法测定抗HCV的结果相比较分析,认为HCVRNA荧光定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两者,这可能与方法学敏感性、病毒感染所处的临床阶段、基因的突变及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35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55例、慢性肝炎59例、肝硬化50例、重型肝炎71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并与75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同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浓度与其TBil、Alb、PT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其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P〈0.05)。重型肝炎组血清TC、TG、HDL-C、LDL-C与TBil呈负相关[P〈0.01],与Alb呈正相关(P〈0.01),与PTA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C与LDL-C呈正相关(P〈0.05)。重型肝炎组中39例死亡患者与32例存活患者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血脂水平测定能及时反映体内的脂类代谢状况,对了解肝病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病程进展情况以及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