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肿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分型、手术入路及预后.结果 面部感觉减退或异常和头痛头晕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平均病程29.3个月,术前KPS评分平均79.70±8.10.颅眶型7例,海绵窦型48例,颞下窝型19例,后颅窝型11例,岩尖骑跨型71例.全切除145例(92.9%)、近全切除1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到131例患者(84.0%),平均随访35.5个月,124例正常生活(94.7%).结论 根据肿瘤的分型及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腩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多表现为良性,但预后却多样化.为探究不同级别和不同侵袭性脑膜瘤之间的差异性,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NF2基因、Hedgehog信号通路、Ki-67、E-钙粘蛋白与β一连环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因子、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骨桥蛋白等研究热点对脑膜瘤侵袭性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底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4例颅底脑膜瘤患者和218例健康对照,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XRCC1 rs1799782位点中CT基因型携带者患颅底脑膜瘤的风险降低(OR=0.606,95%CI:0.374~0.982,P=0.041)。在颅底脑膜瘤组中,≥50岁组相比50岁组的个体,其发病风险降低(OR=0.4160,95%CI=0.201~0.862)。XRCC1基因rs1799782多态性与颅底脑膜瘤的生长部位、瘤周水肿、骨质破坏及硬膜侵袭之间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 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CT基因型携带者可降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rs1799782多态位点可能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相关,相对低龄患者更容易发病,但仍需大样本量的颅底脑膜瘤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14岁.主因“右手无力伴右上肢麻木1年余”入院.既往:右腿纤维瘤手术半年.家族史:父亲有神经纤维瘤病史.查体:神清,智力正常,全身多处牛奶咖啡斑,直径最大有手掌大小.脊柱S形侧弯,右手鱼际肌萎缩,右手“爪形手”畸形,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上肢感觉减退,余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病理征阴性.颈部MRI: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Ⅰ型,颈段上胸段脊髓空洞症,颈椎轻度向右侧弯(图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3例椎管内硬膜下副神经节瘤病例并文献回顾.方法 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9.3岁,均以腰部及下肢疼痛就诊,均行后正中椎板切开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 3例患者手术切除满意,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病理证实均为副神经节瘤.结论 对于腰骶部椎管内边界较清、强化较明显的肿瘤,应该考虑到副神经节瘤存在的可能.肿瘤全切除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术后应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PS评分对术前后状况进行评估,并对预后及远期生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随访314例,男85例,女229例,术前KPS评分72.9±10.5.主要手术入路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53.5%),肿瘤大小为(4.1±1.0)cm,全切53.8%(Simpson Ⅰ或Ⅱ级),手术死亡率2.1%,术后KPS评分为65.5 ±16.1.平均随访71.2个月,复发28例,死亡23例.随访KPS评分为74.2±28.2.术前KPS评分、肿瘤与脑干粘连和与血管神经关系等均为预后KPS(≥80分)和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5年、10年和1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3.0%、90.6%和70.0%.结论 手术为首选治疗策略.以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预后生活质量为前提,行个体化治疗,未全切者应规律复查,以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复发病例则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后局部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局部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外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外伤后局部缺血的机制及创伤半暗带范围界定尚待进一步研究,外伤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脑血流及脑氧监测、微透析技术、核磁影像及PET对于脑外伤病人缺血判定都各有优缺点,只有对脑血流及脑组织代谢行多方法监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脑缺血证据,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颅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40例颅脑恶性胶质瘤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确定肿瘤方位,了解肿瘤强化情况,辨别切除程度.结果 所有病变均呈强回声,有其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术中超声造影使肿瘤边界显示清晰,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准确评价了手术切除程度.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有助于术中确认肿瘤方位及边界,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有效提高肿瘤切除准确率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20.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包括脑损伤性疾病(颅脑创伤、脑卒中等)、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等都伴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缺失,大量研究证实这与炎性反应相关.脑组织的炎性反应以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表达各种炎性反应因子为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炎性反应因子是细胞因子,而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白介素-1( interleukin -1,IL -1)是主要且研究较充分的一种细胞因子[1].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和长度多态性[2-3].位点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由单个碱基的变化引起的一种DNA序列的变化.长度多态性包括:可变数目重复序列,它是由于相同的DNA序列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基因多态性在疾病的易感性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