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02篇
预防医学   153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66篇
  1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中草药封包疗法在治疗活动期和病情较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治疗活动期和病情较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68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胶囊、洛索洛芬钠缓释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草药封包疗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满意率、关节压痛数、肿胀数、DAS28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临床症状、DAS28评分、实验室指标等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部分患者骨质破坏较轻或已经僵直的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中草药封包疗法治疗活动期和病情较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且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和价格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细胞核仁嗜银蛋白(AgNORs)和T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PBMC经多克隆T细胞活化剂刺激,以图像分析法检测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面积的百分比(I.S%);以微量细胞毒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以来评价辅助性T细胞亚群活性。结果:(1)13例稳定期和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中活化T细胞AgNORs表达分别为(5.14±1.06)I.S%和(3.21±1.40)I.S%,与正常对照组(6.69±1.30)I.S%相比,均显著下降(分别有P<0.05,P<0.01);活动期显著低于稳定期(P<0.01);(2)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T细胞计数(23.5±7.8)%和CD4+/CD8+比值(0.58±0.31)显著降低(P<0.01),CD8计数明显升高,为(37.4±12.1)%(P<0.05);(3)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4水平明显升高,为(37.2±2.7)pg/mL,(P<0.05),IFN-γ分泌为(17.9±2.7)pg/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稳定期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免疫活性低于正常水平;(2)活动期患者血清IL-4分泌水平增高,IFN-γ水平降低,提示Th1类活性降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存在Th1/Th2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93.
目的总结33例青年人直肠癌的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l994~2005年33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直肠癌术前常有误诊,本组误诊率为63.6%。33例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3例,根治率69.7%,未切除肿瘤或放弃治疗者平均存活5.4个月。结论提高对青年人直肠癌的认识,重视直肠指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快速利尿后,超声对肾内不典型小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口服50%葡萄糖溶液20 ml,速尿20 mg,饮水300~400 ml,待30~40 min后行常规超声断面扫查.结果 56例.肾内结石均是正常情况下超声检查不能确定的各种形状的不典型小结石,经快速利尿后,使肾集合系统快速积水,利用积水暗区作透声窗,从而明确诊断,均经服中药排出结石证实.结论 口服50%葡萄糖溶液,速尿,快速利尿使结石周围积水暗区作声窗,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数目及形态,是一种快速有效、操作简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5.
基于脑电复杂度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麻醉状态下脑电(EEG)的Lempel—Ziv复杂度C(n)分析,寻找适用于临床手术的麻醉深度实时监测参数。方法:通过对SD大鼠在不同麻醉深度下,从不同导联处提取的EEG信号进行Lempel—Ziv复杂度C(n)的计算分析。结果:EEG复杂度随麻醉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反之亦然。各导联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结论:只需对任一导EEG信号进行复杂度动态分析即可满足麻醉深度监测的要求,且复杂度计算简便,可为临床的麻醉深度实时监测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品管圈方法加强对全院药占比的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查找当前药占比偏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全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由活动前的31.85%下降到活动后的30.40%。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药占比,利于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60%的病人有剧烈的疼痛,30%的病人有中度疼痛,老年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更高[1].膝关节受骶丛神经支配,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膝关节的前方,坐骨神经支配膝关节的后方.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2-4].研究表明,与采用不带刺激的导管相比,踝关节置换术采用带刺激导管腘侧坐骨神经连续阻滞自控镇痛效果好,可缩短放置导管时间,减少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用量[5].另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用带刺激导管和不带刺激导管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效果、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无差异[6].本研究拟评价不同导管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 T/C(rs733618)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471例中国汉族人群(UC:143例,对照者:328例)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UC患者CTLA4基因-1722位点C等位基因和T/C+C/C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6%比35.2%,P=0.860,OR=1.027,95%CI=0.767-1.374;60.8%比53.4%,P=0.133,OR=0.736,95%CI=0.494-1.098);-1722T/C基因多态性与UC临床表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T/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UC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的影像表现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价值。方法:分析7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的临床、X线、超声波和CT表现,均经手术证实。结果:7例均见左侧膈肌抬高,3例见左侧胸腔积液,4例见块状影,6例见囊状、蜂窝状充气肠袢影,其中2例见梗阻后的气液平面。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通过影像诊断,基本上都可以提供比较明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治疗低复制状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3例HBV DNA定量检测低于104 copies/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员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59例给予胸腺五肽1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6月;对照组54例未使用任何药物。检测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肝肾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及血常规。对比分析两组HBV DNA定量、肝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胸腺五肽治疗6月后HBV DNA转阴率为84.75%(50/59),而对照组观察6月后HBV DNA转阴率为7.41%(4/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69.49%(41/59),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12.96%(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疗程结束时ALT正常率为71.05%,AST正常率为82.35%;对照组分别为56%,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治疗组ALT正常率为76.32%,AST正常率为85.29%;对照组分别为36%,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血清标志物变化方面:随访1年时,治疗组中HBsAg阴转2例,HBsAb转阳1例;对照组中HBsAg阴转1例,无HBsAb转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可促进低复制状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DNA转阴,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改善患者受损肝脏功能,减轻肝内炎症反应。但是,该药对HBsAg血清转换没有明显作用。胸腺五肽临床使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