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在移植后骨髓空虚期采用的防治出血措施的疗效.结果除1例伴有脾脏肿大的重型β地中海盆血患儿(行无关供者脐血移植)出血症状无好转,血小板数量无明显提高,最终死于颅内出血外,其余31例患者的出血症状均很快得以控制,血小板数量上升,安全度过无髓期.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空虚期,及时采用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应用止血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2.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体外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对脐血CD 34+细胞向巨核系分化以及扩增的作用.方法细胞因子分为TPO(T)、TPO+SCF+IL-6+IL-3(TS36)、TPO+SCF+IL-6+IL-3+FL(TSF 36)等3组.将脐血CD 34+细胞在体外经14 d的诱导分化和扩增,在扩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集落培养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培养物中CD41+细胞百分率、扩增倍数和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产率和扩增倍数以发现较好的细胞因子组.并比较了TSF 36组细胞因子在第7 d和第14d时的CD 41+细胞百分率及CFU-MK产率及它们的扩增倍数.结果CD 41+细胞占培养细胞的比率3组细胞因子在14 d分别为77.5±3.5%、14.4±3.2%、21.3±1.7%;CD 41+细胞扩增倍数3组细胞因子分别为75.2±13.2倍、212.4±70.8倍、378.6±74.7倍;每104个细胞可形成CFU-MK分别为56.7±7.0个、22.0±3.0个、24±4.0个;扩增倍数分别为5.9±2.3倍、14.6±0.6倍、19.5±2.4倍.TSF 36组细胞因子在扩增CFU-MK和CD 41+细胞方面均有最强的作用,其第14 d的CD 41+细胞百分率及CFU-MK产率均低于第7 d,但扩增倍数均高于第7 d.结论TSF 36细胞因子组合能使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系进行分化和大量扩增,其巨核细胞扩增倍数第14 d高于第7 d,但巨核细胞纯度降低.这一结果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巨核细胞体外扩增回输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53.
复方黄连处理后HNE1鼻咽癌细胞移植瘤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复方黄连能够抑制鼻咽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但其作用的机制并不很清楚.目的探讨复方黄连抑制鼻咽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实验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选用10只Balb/C裸鼠,鼠龄3~4周.饲养1周后,在每只裸鼠的前腋下接种0.5 mL(0.5×107个)HNE1细胞.移植瘤形成后,根据移植瘤的大小,按数字法将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灌喂复方黄连,对照组裸鼠仅灌喂无菌水.从瘤组织提取RNA,经返转录荧光标记作为探针与cDNA芯片杂交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分析基因表达并通过返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一步证实基因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复方黄连处理后HNE1鼻咽癌细胞移植瘤的基因表达.结果复方黄连处理30 d后,移植瘤明显减小,同时有335条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即242条基因表达下调和93条基因表达上调.通过RT-PCR分析,6条基因证实为真正差异表达.其中,MAD3,H731和EGR-α基因mRNA表达增高,而TRAF5,P68激酶和CHK1基因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复方黄连能够抑制HNE1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对HNE1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54.
甲型血友病携带者妇女出血倾向和因子Ⅷ分析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吴新华,曾文洁,解勤之,陈方平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Ⅷ缺乏症)为性联隐性遗传疾病,通常男性患病,女性为携带者,由于不同血友病基因缺陷部位不同导致外显率不一[1、2],携带者Ⅷ:C活性变化较...  相似文献   
255.
目的 研究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脐血CD34^+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巾的表达。方法 采用rAAV-2/hFⅨ转导经预刺激的人脐血CD34^+细胞,分别向粒单系、巨核系和红系分化培养21d,从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检测hFⅨ的表达,同时检测子代细胞的活力、增殖倍数、各系标志分化抗原的表达及集落产率来评估rAAV-2对其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经测序证实转导组子代细胞的RNA可扩增出hFⅨ cDNA片段,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抗原的表达,每24h分泌量达14.10ng/10^6细胞.转导组和未转导组细胞培养21d后其活力、增殖倍数、标志性分化抗原的阳性率及集落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rAAV-2/hFⅨ能有效地转导人脐血CD34^+细胞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且对其体外培养21d的细胞增殖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56.
患者 ,男 ,6 0岁。因头昏、乏力半月 ,发热 1周入院。查体 :贫血貌 ,全身皮肤无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胸骨无压痛 ,肝、脾肋缘下未及。白细胞 0 .9× 10 9/L ,血红蛋白 6 7g/L ,血小板 12× 10 9/L ,网织红细胞 0 .0 0 4。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减低 ,粒系 0 .0 5 0 ,红系 0 .0 5 0 ,淋巴细胞、浆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巨核细胞未见。经康力龙等治疗半月 ,症状消失。血常规 :白细胞 4 .8×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70 ,淋巴细胞 0 .30 ,血红蛋白 10 4g/L ,血小板 16 4× 10 9/L。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粒系 0 .312 ,红…  相似文献   
257.
高效转移目的基因进入细胞,尤其是处于非分裂静止期的细胞,是基因治疗至关重要的步骤.由于腺病毒载体(Ad-Vec)具有制备简便、宿主范围广、感染性强、包装容量大、病毒繁殖滴度高和安全性好的特点,因此,AdVec已成为继逆转录病毒载体后被广泛应用的载体系统.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以5型腺病毒为基础构建的AdVec即AdSVec很难高效感染多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如K562细胞,但是,它们均能被新型嵌合的AdVec即Ad5F35AdVec有效感染[1].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我们分析了腺病毒受体(CAR)在不同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58.
重组AAV2/hFⅨ病毒制备及其基因治疗血友病B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备携带人凝血因子Ⅸ (hFⅨ )基因的重组AAV2病毒 (rAAV2 /hFⅨ ) ,并对用rAAV2 /hFⅨ肌肉注射治疗血友病B模型小鼠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一株载体细胞 /一株辅助病毒”的双因素包装策略制备出rAAV2 /hFⅨ ,体外转导BHK 2 1、C2C12细胞后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FⅨ的表达量 ;肌肉直接注射血友病B模型小鼠后 ,检测其血浆中hFⅨ的抗原水平和凝血活性等指标。结果 转导 2 4h后在细胞上清中即可检测到hFⅨ ,连续检测 12 0h都有表达 ,BHK 2 1、C2C12细胞 2 4h最高表达量分别达到 (5 1.0± 6 .5 )ng/ 10 5细胞和 (6 8.0± 7.2 )ng/ 10 5细胞。rAAV2 /hFⅨ经肌肉直接注射后 ,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能检测到小鼠体内高效表达hFⅨ ,在给药后第 3周达到高峰 ,小鼠血浆中hFⅨ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之后缓慢下降 ,到第 10周仍可检测到低水平hFⅨ表达 ;取第 3周小鼠血浆样品检测凝血功能 ,高、中、低剂量组FⅨ活性均得到明显改善 ,小鼠的割尾实验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5min失血量也相应显著减少 ,其中高剂量组hFⅨ最高表达量达到 (387.0± 12 .5 )ng/ml血浆 ,FⅨ活性达到正常水平的 (30 .0± 5 .5 ) % ;给药后第 10周 ,除在注射点外 ,其它主要脏器均未检测到AAV载体DNA。结论  相似文献   
25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采用EM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l 2(F1-2)、D-二聚体(D-D),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D-D含量均显著升高,AT—Ⅲ含量显著降低,且与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早期DIC组中,F1 2阳性率为l00%,D-D及AT—Ⅲ阳性率为93.8%,敏感性远远高于DIC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论:F1 2、AT—Ⅲ、D-D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之一,在DIC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0.
一变异型血小板症无力症的临床特点及家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一例产时大出血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和胶原无聚集反应,膜糖蛋白Ⅱ_b—Ⅲa含量正常.家系调查其父、弟、妹和儿子等4人均有出血症状,血小板聚集不良而膜糖蛋白Ⅱ_b—Ⅲa正常,并经SDS—PAGE分析和扫描结果无异常.作者认为系一变异型血小板无力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