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主要特点为染色体t(15;17)(q22;q12)易位形成PML/RARot融合基因,早期常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FAB分型将APL分为2个亚型:典型粗颗粒型M3和细颗粒型M3v.APL免疫表型特点为CD_(13)~+,CD_(33)~+,CD_9~+和CD_(14)~-.目前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使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90%~95%,早期死亡率明显下降,CR后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使得APL复发率明显下降,生存期明显延长[1].尽管大多数APL经过上述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仍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极差的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62.
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缺乏是许多肿瘤逃逸免疫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有效抗原递呈是诱导抗原特异免疫应答的始动环节及先决条件.在抗原递呈细胞(APC)向T细胞递呈抗原及激活T细胞的过程中,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及CD80、CD86、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等协同刺激分子起着关键作用[1].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HLA分子的调节研究对了解白血病逃避免疫作用和设计白血病免疫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患者,女,38岁。因上腹不适2个月伴发热5天,于1997年7月2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因上腹不适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癌,遂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小弯3.5cm×1.5cm溃疡,病理活检证实为胃近幽门后壁溃疡型管状低分化腺癌,累及浅肌层。术后3...  相似文献   
64.
白血病细胞共刺激分子和MHC分子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各型白血病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66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细胞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0(B7—1)、CD86(B7—2)、HLA-DR和HLA-ABC的表达。结果:所有66白血病患者,仅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与1例B-ALL表达CDS0,其余均为CD80阴性表达;CD88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组的表达低于健康对照;HLA-DR的表达仅在CML细胞低于对照。所有白血病及正常人PBMC上HLA-ABC表达均为强阳性。在4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CD86阳性占18例(40%),CD86的表达在M4和M5亚型AML中最高;HLA-DR阳性25例(55%),HLA—DR在M2、M4、M5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亚型,而在M3型表达HLA-DR均为阴性;CD80、HLAABC在不同FAB亚型的表达无差异。CD86在高危核型及Ph+组的表达低于低危核型组。共刺激分子及MHC分子的表达与诱导化疗的疗效未发现有相关。结论:各型白血病存在不同程度的B7或HLA-DR表达的缺陷。上调HLA-Ⅱ抗原及协同刺激分子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对设计高效的白血病免疫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39例及CMML患者8例。地西他滨20 mg/(m~2·d)联合亚砷酸0.15 mg/(m~2·d),治疗5 d,4~6周1个疗程,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者进入巩固周期,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中位疗程为2个疗程(1~12个疗程),31例(66.0%)获得了临床反应,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6周(2~52周)。CR 8例(17.0%),PR 10例(21.3%),血液学改善12例(25.5%),骨髓CR 1例(2.1%),疾病稳定8例(17.0%),疾病进展1例(2.1%)。二代测序基因检测中,33例发现25个基因突变70次。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率(57.6%)高于剪接子复合物(33.5%)、转录因子和激酶系统(54.5%)和TP53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7.4%、54.5%、50.0%和85.7%,P=0.977)。治疗有效患者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显著下降(16.67%对10.26%,P=0.014)。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MDS及CMML的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二代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可能与疗效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 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  相似文献   
67.
近10年来关于巨核细胞(MK)不减少的急性白血病(AL)很少报道,我们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AL初治时表现为MK减少,仍有一小部分表现为MK不减少,这一部分患者在疾病类型、临床表现、化疗效果、预后等与MK减少的AL患者有明显的差异,现将两者的比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s)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探讨其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M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Th1/Th2及CD4+CD25+Tregs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1)II、III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III期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I期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II、III期MM患者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III期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较I期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2)化疗后复发组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稳定期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初诊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相关性分析Th1、Th2细胞与CD4+CD25+Tregs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均P0.05或0.01)。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两者相互调节,并与疾病临床分期、病情进展相关,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通过对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亚类即Ⅰ型及Ⅱ型细胞毒性T细胞(Tc1/Tc2)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c1和Tc2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体外分离、诱导、扩增及检测的方法和原理,Tc1及Tc2细胞亚群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缩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平衡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中的作用,以及Tc1及Tc2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 通过检测白血病免疫标志在化疗前后的数值变化(IMDI)来探讨对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参照骨髓原始细胞减少指数法(MBDI),在白血病免疫标记方面,选用尽量包含CD34的双标或三标,检测其在化疗前后的数值变化(IM-DI)来评价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结果 IMDI>80者31例,完全缓解(CR)率为100 %,>60者45例,CR率为88.9 %,而<40者18例CR率仅为5.6 %,结果与MBDI相似。结论 IMDl能同样起到预测急性白血病疗效作用,且更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