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4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434篇
内科学   279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41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731篇
预防医学   323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312篇
  6篇
中国医学   300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 探讨JNK信号通路激活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KI组,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以及胱抑素C,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JNK和p-c-Jun蛋白表达部位及强度,ELISA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小鼠腹腔注射LPS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肾组织病理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正常小鼠各时间点可见p-JNK和p-c-Jun在肾小管、肾小球系膜区有微量表达.AKI组小鼠p-JNK及p-c-Jun在肾小管等部位大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KI组p-JNK和p-c-Jun蛋白水平在1h后即开始升高,以造模4h时增高最明显,30 h时逐渐下降.与之相应,血中TNF-α和IL-1β水平亦明显升高,于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 JNK信号通路激活在LPS诱导的AKI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NK信号通路活化后可诱发TNF-α和IL-1 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继而介导AKI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全世界近年来非常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部分患者中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并最终导致肝细胞癌和肝衰竭。NAFLD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有关。最近有一系列证据显示NAFLD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亦有研究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或治疗NAFLD,但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究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与改良式剖腹产临床效果。方法:对140例行剖腹产的产妇进行分析,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与观察组70例(采用改良式剖腹产),对比两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8.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妇中采用改良式剖腹产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比较迅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EMPs、EPCs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117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心肌标记物水平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血管超生(IVUS)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组,n=45)、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n=27)、冠状动脉病变组(狭窄<50%,C组,n=4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中CD144+/Annexin V+的内皮微颗粒以及CD34+/CD39+内皮祖细胞的水平,并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炎性指标、心肌标记物、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 3组相比,年龄、性别、血压、吸烟、体质量指数、血脂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CK-MB、HsTnT均在A组中较高,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之间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的CD144+/Annexin V+EMPs水平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且A、B组CD144+/Annexin V+EMPs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EMPs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不相关。A、B组外周血CD34+/CD39+EPCs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而A、B组间无差异,且EPCs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加重是导致外周血CD144+/Annexin V+EMPs水平升高的主导损伤因素。糖代谢异常对内皮功能的损伤主要是通过损伤内皮修复功能因素实现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回顾观察2010-2014年间鼻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远期穿孔病人情况,总结分析远期穿孔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在2010-2014年间鼻 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鼻内镜复查病人327例中观察病人鼻中隔恢复情况.选取按时来院复查及用药病人297例,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疾病史及生活习惯;及时 对症处理复查时鼻中隔粘膜异常情况.观察病人鼻中隔粘膜恢复情况,穿孔形成时间、大小.结果 鼻内镜复查病人297例中有17例术后出院时鼻中隔粘膜生长欠 佳病人,通过加强局部换药及复查次数,16例粘膜愈合良好.1例愈合欠佳,反复结痂.鼻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远期穿孔病人共3例,发生穿孔时间在术后一 月至半年左右.1例为术后三月复查恢复良好,间隔三月后来院复查出现穿孔,穿孔位于李氏区.1例为术前鼻中隔方筛犁交界处重度棘性偏曲,术中偏曲侧粘膜 破损较重,用骨片局部垫付,术后局部粘膜生长欠佳,反复结痂.1例无明显诱因.结论 鼻中隔穿孔发生取决于鼻中隔支撑结构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引流障碍 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建议在鼻中隔手术中,更多保持鼻中隔原有的结构,在保护黏软骨膜的同时,减少偏曲骨质区骨质缺失范围.  相似文献   
76.
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目前多采用慢径消融法。本研究通过对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观察组成慢径传导的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域 ,指导慢径的消融。资料和方法 患者资料  2 7例患者 ,男性 15例 ,女性12例 ,年龄 2 0~ 6 2 (41 7± 9 0 )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符合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术前测定体重指数 (体重 /身高2 )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期内径。X线投照 经右侧颈内静脉插入 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 ,将近端一对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口处记录冠状静脉窦口处A波 ,希氏束导管以远端电极记录到清晰H波为…  相似文献   
77.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东方心房颤动防治策略研讨会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学习班”于2005年6月3至5日在上海浦东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的40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老中青三代专家济济一堂,就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了交流。陈灏珠院士首先就房颤的诊疗进展作了概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房颤经导管治疗方法学的逐步成熟,同时强调治疗对策的规范化和个体化。胡大一教授通过录像介绍了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概况,提出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这一严峻现实;指出在我国,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房颤的首要病因,同时房颤患的抗凝、抗栓治疗有待加强。黄从新教授从心房的解剖结构、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到临床治疗方法学的进展作了论述,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8.
79.
中老年人颈动脉内径超声研究120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 ,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 ,对 12 0 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 1cm血管段内径测量 ,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 (分别简写为Ds和Dd) ,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 (Ds Dd ,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 :各年龄段 ,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 (P <0 0 1) ,仅≥ 6 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 ,男性显著大于女性 (P <0 0 5 )。 2、年龄段之间比较 :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 6 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1) ,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 6 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 (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