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及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T2DM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73例的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23例)、CSII联合二甲双胍(CSII+Met)组(26例)、CSII联合吡格列酮(CSII+Pio)组(24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及治疗费用.结果 强化治疗后CSII+Met组、CSII+Pio组与CSII组相比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CSII+Met组比CSII组、CSII+Pio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II联合二甲双胍或联合吡格列酮较单纯CSII能更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联合二甲双胍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住院患者1053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明确DM防控重点.方法 时1991-2003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53例住院死亡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组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死亡原因.结果 (1)DM患者住院比率逐年增加,而病死率则呈下降趋势.(2)T1DM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4/10)T2DM患者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24.26%)、心血管疾病(19.27%)、感染(14.09%)、恶性肿瘤(10.64%)、糖尿病肾病尿毒症(8.15%).(3)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92%)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4%)者逐渐减少.结论 T1DM主要死亡原因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49例高泌乳素(PRL)血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1998年5月至2007年4月住院的高PRL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L>100 μg/L的患者,93.4%为垂体PRL瘤;PRL>200μg/L的患者,98.4%为垂体PRL瘤.血清PRL水平与瘤体大小、闭经呈正相关,与溢乳不相关.男性溢乳症状少见(3/43,7%).手术证实的102例垂体瘤及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血清PRL均降低,4例术后死亡,16例复发,7例并发永久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PRL恢复正常;药物所致6例,停用相关药物后1~3个月,PRL逐渐恢复正常;21例未手术的垂体瘤、1例下丘脑综合征、1例空泡蝶鞍、14例特发性高PRL血症患者服用溴隐亭(甲磺酸溴隐亭)治疗1~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血清PRL降低.结论 高PRL血症女性患者多见.垂体PRL瘤是高PRL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垂体PRL腺瘤首选溴隐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纯口服降糖药(OHA)、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Ins)以及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OHA+Ins)治疗对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的效应差异.方法 90例病程≤1年、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OHA组、Ins组和OHA+Ins组.每组有效病例30人,进行强化降糖治疗,以末梢空腹血糖≤6.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使血糖在7~10 d达标,并维持达标2~4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A)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B)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IVGTT曲线下面积和Homa B均明显升高,Homa A明显下降.3组间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别不显著.结论 3种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均可以使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王玉林  王辉  巴颖 《重庆医学》2015,(24):3325-3327
目的:探讨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甲状腺癌细胞株 FTC-133增殖的影响。方法将 FTC-133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分为对照组,处理组(dbcAMP 0.5、1.0、2.0 mmol/L)共4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生长曲线法观察0.5、1.0、2.0 mmol/L dbcAMP 经24 h、48 h 对甲状腺癌细胞株 FTC-13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使用反转录定量 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 Raf1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 dbcAMP 和时间处理的 FTC-133细胞增殖均受抑制,并表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S 期细胞显著减少,G2/M期细胞显著增加;Raf1 mRNA 和蛋白水平明显减低。结论dbcAMP 显著降低甲状腺癌细胞株 FTC-133的增殖能力,促进凋亡,可能与激活 ERK MAPK 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降压药作为长期服用的药物,一般无严重副作用。如果随着肾损害进展,血压将进一步升高。因此能引起肾损害的药物不能成为降压药物。降压药的肾损害往往与其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染色体9q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2例经显微切割的口腔鳞癌组织中DNA微卫星多态标记D9S299(9q22-31)。结果 杂合性丢失检出率为43.8%(7/16),其中高分化鳞癌为33.3%,而低分化鳞癌为75%。结论 染色体9q22-31区域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此区域可能存在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门冬胰岛素30(ASP 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PHI 30R)治疗非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为T2DM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0例非初发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ASP 30和PHI 30R治疗,剂量稳定后维持治疗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馒头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馒头餐后2 h C肽(2hC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指数(HOMA-β)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结果 治疗后,ASP 30组FPG(7.28±1.65) mmol/L、2hPBG(9.39±1.31)mmol/L、HbA1c(7.18±0.97)%、HOMA-IR(0.49±0.25)均较治疗前[(9.34±3.72)mmol/L、(13.26±3.30)mmol/L、(9.22±1.95)%、(0.85±0.60)]明显下降(P<0.05);同样PHI 30R组FPG(7.90±2.84 mmol/L)、2hPBG(10.87±2.78 mmol/L)、HbA1c(7.02±1.26)%、HOMA-IR(0.65±0.31)也较治疗前[(9.11±2.91)mmol/L、(12.58±3.23)mmol/L、(8.81±1.66)%、(0.93±0.39)]明显下降(P<0.05);但是两组的FCP、2hCP、HOMA-β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显示,ASP 30组治疗后的2hPBG(9.39±1.31 mmol/L)更低于PHI 30R组(10.87±2.78 mmol/L)(P<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P 30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优于PHI 30R。ASP 30和PHI 30R均能明显改善非初发T2DM者胰岛素的敏感性,但ASP 30并不占优势,而二者均未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DGN)的关系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胃肠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60例T2DM患者分为无DGN(NDGN)组31例和DGN组29例,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分别采血测定空腹Hcy等指标。结果NDGN组和DGN组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NC组(P〈0.05)。DGN组Hcy水平略高于NDG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病程与DGN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升高可能与DGN的发生发展无关,年龄及病程是DG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