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anis为新发现的由18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在肝脏、脂肪和骨骼肌等组织均有此基因的表达。Tanis基因表达与循环中的葡萄糖及胰岛素浓度呈负相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Tanis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抵抗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凋亡,并可能作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受体在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anis的发现将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外显子B的Pml2Ala变异。结果 在动脉粥样硬化组、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对照组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Pro/Pro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6l、0.896及0.892。Pro/Ak分别为0.039、0.104及0.108,AidAk均为0,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坦基因Pro12Ala变异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间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407,P=0.096)。结论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Pm12Ala变异与2型糖尿病及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n=59)和正常(n=178)者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与BMI,TG,HOMA-IR,HbA1c,SBP,DBP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连地区汉族人Na/KATP酶活性及ATP1A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大连地区的106例T2DM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NC)的ATP1A1基因进行扩增,对其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用比色法测定其红细胞的Na/KATP酶活性。结果与NC组相比,T2DM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在伴有DPN组,Na/KATP酶活性的降低更为明显。在T2DM患者中,有DPN组与无DPN组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携带有限制性等位基因A与非携带者Na/KATP酶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KATP酶活性的降低在DP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a/KATP酶的基因ATP1A1多态性与T2DM患者发生DPN相关。T2DM携带有限制性等位基因A的患者DPN的发生率低于非携带者。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5岁,1984年8月20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全身非凹陷性浮肿,怕冷,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有时舌发板,声音嘶哑,毛发脱落。在某医院检查心电图有心动过缓,45次/分,呈低电压,BMR—20%,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每日服甲状腺片60~120mg,强的松5~10mg,治疗1个月后自觉症状逐渐好转,浮肿消退。此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达3年之久,一直坚持上班.5个月前出现手颤,并感全身肌肉颤抖,怕热,多汗,心悸.易怒,食欲亢进,便次每日3~4次。3个月前停用甲状腺片和强的松,但上述症状不见缓解。2个月前血清T_34.0ng/ml,T_4320 ng/ml,TSH0.2μIU/ml;诊断为甲亢收入院。患者21年前分娩第一胎后大流血,但无性功能改变,此后每隔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及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T2DM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73例的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23例)、CSII联合二甲双胍(CSII+Met)组(26例)、CSII联合吡格列酮(CSII+Pio)组(24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及治疗费用.结果 强化治疗后CSII+Met组、CSII+Pio组与CSII组相比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CSII+Met组比CSII组、CSII+Pio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II联合二甲双胍或联合吡格列酮较单纯CSII能更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联合二甲双胍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8.
病史摘要患者,男,45岁,工人.因黄疸三个月伴右上腹痛20天于1986年3月26日入院。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厌油,有时呕吐少量胃内容物。三天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就诊子当地医院.查黄疸指数50u,按“黄疸型肝炎”住院保肝治疗一个多月、黄疸减轻,黄疸指数降到20u.20天前出现右上腹痛、闷胀感,黄疸加重伴皮肤搔痒,粪色浅,再经保肝中药治疗无效以梗阻性黄疸原因待查收入我院外科.病后无上腹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长期慢性高血糖不仅与DM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而且还可以造成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以及细胞凋亡,此即“葡萄糖毒性”。其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显示长期慢性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损伤过程中活性氧(ROS)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高血糖代谢产生大量ROS及慢性氧化应激可能为葡萄糖毒性的中心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概念〕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据国内北京等大城市502名正常人的调查,其血清正常值在男性261.7±60μmol/L,女性202.2±53.5μmol/L,当男性血尿酸大于386.62μmol/L,女性大于309.39μmol/L,可诊为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或排泄失常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病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通常由高尿酸血症而查悉。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或肾功能不全等,上述表现以不同形式组合而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