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临床上44例原因不明发热、青霉素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普通培养和L型细菌培养。结果表明,普通培养细菌的阳性率为18%,L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0.025<P<0.0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同一患者血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菌和L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临床上对长期发热而青霉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做血普通培养和L型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综合用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细胞毒细胞(LICC)的体外诱导条件、体内外抗瘤作用及其前体细胞、效应细胞的特征。正常脾细胞(NS)与腹腔细胞(NPC)及消炎痛(INM)共育可产生LICC,最适条件为10%NPC加10~(-5)~10~(-7)mol/L INM。NPC中的Mφ通过释放细胞毒细胞分化因子(CCDF)诱导NS产生LICC活性,加入10~(-5)~10~(-7)mol/L INM可消除Mφ产生的前列腺素(PG)对LICC诱导的抑制作用。LICC的产生需IL-2和CCDF两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最适条件是10%~20%CCDF加0.3~1U/ml rIL-2。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产生的LICC在体外具有同样的杀瘤作用。经冷靶抑制试验证实,LICC具有多克隆性质。LICC与S_(180)瘤细胞同时注入小鼠腹腔能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表明LICC对荷瘤小鼠具保护作用。LICC的前体细胞为Thy-1~-,Lyt-2~-,效应细胞为Thy-1~+,Lyt-2~-。Lyt-1~+的Th对LICC的诱导起正向调节作用,而Lyt-2~+的Ts则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内皮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功能,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了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的情况。结果表明,细菌脂多糖(LPS)可诱导HUVEC释放IL-1,增加LPS的浓度或延长其诱导时间,可提高IL-1的释放活性。γ干扰素(IFNγ)可协同LPS促进HUVEC释放IL-1。协同诱导的动力学表明:IFNγ对LPS诱导HUVEC释放IL-18h之前无明显效应,24h后,协同促进效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51)Cr释放试验研究了人脐血LAK细胞对K562细胞及Raji细胞的杀伤率,以及OK-432、干酪乳酸杆菌对脐血LAK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IL-2可诱导人脐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杀伤Raji细胞的能力由10%增至50%,对K562细胞的杀伤力也明显增强,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培养4天的LAK细胞杀伤力最强,杀伤率随效靶比例的增加而增强。OK-432及干酪乳酸杆菌均能增强rIL-2诱导的脐血LAK细胞的抗瘤活性。  相似文献   
15.
提取干酪乳酸杆菌细胞壁成分(LC-CW),研究其对人外周血LAK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LC-CW可以单独或与IL-2协同,促进PBL的增殖。2.LC-CW可以增强rIL-2诱导的人外周血LAK细胞杀伤Raji细胞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但是单独使用LC-CW不能诱导LAK细胞杀伤活性。3.LC-CW可使PBL的CD_4~+,CD_(16)~+抗原表达增加,与IL-2协同,可增加CD_3~+、CD_4~+、CD_8~+和CD_(25)~+抗原的表达。4.LC-CW可促进PHA-P诱导的IL-2的产生。本研究结果提示LC-CW是一种重要的LAK细胞活性增强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米非司酮对引产胎儿细胞因子分泌、肝细胞增殖及肝功能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对胎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胎儿肝功能进行检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一胸腺嘧啶核苷(^3H—radioactive isotope Thy midine,^3H—TdR)掺入实验,体外研究米非司酮对胎儿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放射免疫分析研究血清白细胞因子-2(interleukin-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结果孕妇体内米非司酮用药组胎儿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但是肝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抑制,在体外实验的高浓度和低浓度纽,用药组与对照纽肝细胞增殖能力有显著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浓度米非司酮单纯体外应用可以明显抑制胎儿肝细胞增殖。用药组IL-2明显升高,与未用药组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的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米非司酮有明显的促进IL-2分泌的作用。结论米非司酮对胎儿肝脏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抑制肝细胞的增殖,还可明显促进IL-2分泌,从而影响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使胎儿体内免疫抑制反应减弱,免疫排斥反应增强。提示米非司酮对胎儿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研究细胞因子rTNF α、IFNγ对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及rIFNγ对TNF α的协同效应。采用rTNF α、IFNγ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以Cel ELISA法检测粘附分子ICAM 1、ELAM 1和VCAM 1的表达。结果表明,rTNF α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HUVEC表达ICAM 1、ELAM 1和VCAM 1,IFNγ促进rTNF α诱导的VCAM 1表达。IFN α对rTNF α诱导效应无影响。提示rTNF α可诱导HUVEC表达粘附分子,而IFNγ可促进rTNF α诱导的HUVEC表达VCAM 1。  相似文献   
1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 6年Bloom和David将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正式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 tioninhibitoryfactor ,MIF)。MIF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既是一种细胞因子,又是一种源于垂体的激素,还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生理活动的负反馈调节剂。随着MIFcDNA的成功克隆及其结构的阐明,目前对MIF的来源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MIF基因结构目前已成功克隆出小鼠和人的MIF基因,两者基因片段长度均小于1kb ,并且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小鼠MIF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鼠…  相似文献   
20.
对近年来有关常用中药对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调节作用的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归纳,以明确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