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60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33篇
  4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心房颤动(房颤)和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常同时存在,关系密切,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内在机制的了解并不多。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为阐释房颤和典型房扑的共存机制创造了条件;而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为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典型房扑诱发条件这一视角,探讨房颤和房扑的关系及其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正>心房纤颤(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Wolf等[1]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较无房颤患者升高5~6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与房颤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房  相似文献   
83.
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局部的自主神经即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消融自主神经可以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4.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达国家高血压人群的发病率为30%~40%,而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更高~([1-2]).资料显示血压水平越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越大,并导致每年全球约710万人死亡~([3]).高血压患者中顽固性高血压占20%~35%~([4]),通常药物治疗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85.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自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后,大大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了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往评价DES的随机试验往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因而AMI并未纳入到DES适应证之内.  相似文献   
86.
华法林治疗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但是华法林的治疗窗很窄,用量不足可导致卒中或其他并发症,用量过大可导致出血。因此,患者和医师必须不断平衡风险和获益的关系。本文介绍了>19岁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和监测,包括以下内容:①如何开始应用华法林;②INR的监测;③华法林剂量的调整。本文不讨论华法林的适应证和治疗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7.
肺血管疾病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黄岚教授介绍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肺动脉栓塞可能性评分,根据危险分层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程显声教授介绍了不同病因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和转归,强调应区别对待,不仅要继续加强对肺动脉高压"病"的干预,而且亦应重视继发性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学、电生理学和治疗学特点。方法138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在消融前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或多排CT扫描,影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TM software)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阵发性房颤者进行了触发灶的电生理标测。基本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三环法”肺静脉隔离:两个环分别围绕两个上肺静脉,另一个环围绕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结果影像融合系统成功重建1381例左心房和肺静脉并发现有12例(0.8%)为左、右下肺静脉共同开口,这种变异可分为两种形态:没有短共干的Ⅰ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和有短共干的Ⅱ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多数阵发性房颤在共同开口内有触发灶。“三环法”肺静脉隔离术成功率83%。结论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可按有无短共干分为两型。共同开口内可能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病灶。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进行“三环法”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可能是伴该种肺静脉变异的房颤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
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约1700万人,我国1990~2005年间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3以上。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登记研究(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CAFR)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方法从CAFR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选的9 119例房颤患者中筛选出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疾病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 高危患者LDL-C<2.6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分析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和LDL-C达标率。结果共筛选出3 833例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其中ASCVD极高危的房颤患者1 912例(21.0%), ASCVD高危的房颤患者1 921例(21.1%)。ASCVD极高危和高危房颤患者服用他汀比例分别为60.2%(1 151/1 912)和38.6%(741/1 921), LDL-C达标率分别为26.7%(511/1 912)和36.4%(700/1 9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