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测针刺对糖尿病大鼠肝脏GLUT4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双固一通”针法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分子机制,并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对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差异。方法:180-220gWistar大鼠60只,10只为正常对照(A组),另50只行链脲左菌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C组)和“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D组),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mRNA表达,运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肝脏GLUT4mRNA免疫阳性物检测。结果:糖尿病大鼠肝脏GLUT4mRNA免疫阳性物平均吸光度值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P〈0.05),C组和D组均使糖尿病大鼠肝脏GLUT4mRNA表达显著增多(P〈0.05),且两组间的效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固一通”针法能显著增加糖尿病大鼠肝脏GLUT4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且短暂强刺激电针在改善糖尿病大鼠GLUT4mRN表达方面与常规电针效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测“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80-220g Wistar大鼠73只,13只为正常对照(A组)。另60只行链脲左茼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胰俞”针刺治疗组(C组)、“双固一通”针刺治疗组(D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E组),治疗2个疗程后,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T细胞亚群(CD4^+/CD3^+、CD8^+/CD3^+)。结果:C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CD4^+T和CD8^+T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影响(P〉0.05);D组和E组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对降低的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O.05);D组和E组均可使糖尿病大鼠降低的CD4^+T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使升高的CD8^+T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CD4^+T/CD8^+T细胞比值不同程度趋于正常水平,组间比较,以D组对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最好。结论:“双固一通”针法降糖作用确切,其作用可能不是通过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实现的;“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对神经内分泌网络进行调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气虚、心阳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关系。方法选取CHF心气虚、心阳虚证住院患者67例,分别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并采用心脏多普勒仪测定射血分数(EF)、E峰/A峰(E/A)比值,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及IL—10。结果心气虚证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以舒张功能不全、心功能Ⅰ级、Ⅱ级为多,心阳虚证组患者以Ⅲ级、Ⅳ级为多(Ridit分析,P<0.01);心气虚证组患者E/A值、EF值高于心阳虚证组患者(P<0.01);心阳虚证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高于心气虚证组患者(P<0.01,P<0.05);心阳虚证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低于心气虚证组患者(P<0.01)。结论TNF—α、IL-6、IL—1β与IL—10可能在CHF心气虚证向心阳虚证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微观辨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4.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无不以前人的经验、成就作为起跑点,医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尤其是这样.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中医药学能够走到今天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能忽视的.而今,以院校教育为主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但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5.
鲍圣涌  王华  王彦春  梁凤霞  陈泽斌 《针刺研究》2006,31(3):149-152,178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只9~10月龄雌性SD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养90d,造成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双固一通”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常规取穴组取背俞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双固”组取“关元”“足三里”;“一通”组取“肾俞”“膈俞”“大杼”;“双固一通”组取“关元”“足三里”“肾俞”“膈俞”“大杼”。电针连续治疗8周。利用RT-PCR技术检测骨保护蛋白(OPG)mRNA在骨组织细胞的分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所有针刺组的OPG mRNA表达均升高(P<0·05),“双固一通”组表达非常显著升高(P<0·01);“双固一通”组较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也明显升高(P<0·05);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的OPG mRNA表达水平,且“双固一通”针法优于其它取穴针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测针灸"双固一通"法对糖尿病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除正常对照组(A组)外,采用链脲左菌素腹腔注射造模,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针灸"双固一通"治疗组(C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D组),治疗2个疗程后,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T细胞亚群.结果:C组和D组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对降低的胰岛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和D组可使糖尿病大鼠降低的CD4 T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使升高的CD8 T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CD4 T/CD8 T细胞比值不同程度趋于正常水平,组间比较,以C组对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最好.结论:针灸"双固一通"法对糖尿病大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对神经内分泌网络进行调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电针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大鼠肝脏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IR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干预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及丰隆穴,每周干预3次,共8周。检测各组大鼠的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PBG)、腹腔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PGTT)血糖、葡萄糖输注率(glucose infusion rate, GIR)。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GFP-LC3质粒,观察肝细胞GFP-LC3荧光斑,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Ⅱ, LC3B-Ⅱ)、p62(sequestosome 1, p62)、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AKT, p-AKT)、胰岛素受体底物-...  相似文献   
108.
探意太渊     
今以太渊穴为例,从其意、用、行三个方面探讨太渊穴命名的深意及作用功效。现从太渊穴所处的位置出发,进一步结合天地、寒热、气血、经络、类象等中医基础理论,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此穴名的涵义。从穴名去探究、挖掘穴位理论、效用,体会古人用字之妙。  相似文献   
109.
漏证是中医妇科常见疾病之一,针刺临床多选用肝经、脾经、肾经及任督二脉的穴位进行治疗,未涉及内关穴。而辩证论治才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临床时应全面收集病情,综合分析,随证灵活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疗效。笔者以气血辩证为基础,重视通因通用,活用内关,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0.
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属于MAPK信号通路之一,是真核细胞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并引起一系列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及肿瘤发生等)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本文着重介绍该信号传导通路的生物学机制及在炎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相关疾病、肿瘤等中的相关生物学效应,并探讨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