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130篇
药学   35篇
  4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31.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分别于病程3,6,9,12mo取大鼠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并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结果:从病程3mo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经过NGF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器水肿好转。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糖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显的先后因果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上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有着明确的改善作用。在DR的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能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共同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Erα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女性Graves病(GD)的关系.方法 用PCR-RFLP方法检测100名汉族健康女性和200名汉族女性GD患者Erα-PvuⅡ基因型和Erα-XbaI基因型,放免法测定甲状腺功能.结果 G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vuⅡ酶切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间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XbaI酶切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rα-PvuⅡ基因型可能是预测汉族女性GD的遗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pinylated dextan amine,BDA)逆行标记的方法,检测移植嗅鞘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s)存活的影响;观察BDA逆行标记RGCs效果。方法培养纯化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并进行活性鉴定。取纯度为95%活性最高OECs种植于1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视神经吸断处,另设10只行单纯吸断伤作为对照,两组均于术后存活4W,做视网膜铺片,记数各象限同一视野下BDA荧光标记RGCs数。结果各视野下,移植OECs组荧光标记RGCs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GCs胞体及轴突轮廓清晰。结论OECs可有效保护RGCs,减缓其凋亡速率;BDA逆行标记RGCs效果理想,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赵世红  柳林  丁衍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Z1):150-151
在眼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立体化教学法,使学员对眼科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理论思维与立体形象思维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5.
柳林  郭霞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72-272
病人,25岁,因无月经来潮入我院。自述无周期性下腹痛及其他明显不适。查体:身高163 cm,女性形态,一般情况可,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双侧乳房发育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良好,无阴道口,阴道前庭相当于阴道口处可见一较浅的凹陷。肛诊:盆腔内未扪及子宫体。B超检查示先天性无子宫,左  相似文献   
3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测定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01—2005年在我院内分泌科及烧伤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26—76岁。病程5月至20年。对照组为我院体检健康成人60人,男女各30人,年龄与糖尿病患者相匹配。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置-20℃保存,同批待测。骨钙素(BGP)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药盒购自北免东雅生物技术研究所。胰岛素(Ins)、雌二醇(E2)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药盒购自天津德普公司。血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用生化法测定。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分析。  相似文献   
37.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以观察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后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探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可能作用. 方法: 以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活化小胶质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及con-focal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术、MTT、ELISA等方法观察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结果: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纯度在96%以上,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发生形态改变,CD11b表达上调,释放细胞因子TNF-α,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结论: 从细胞免疫表型、纯度、形态学和分泌功能等方面都证明,本方法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小胶质细胞分离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38.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具有控制增生和分化等生物过程的自分泌或旁分泌生长因子。TGF-β及其受体、细胞内下游信号转导分子的突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TGF-β的不同成员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来源和作用机制。我们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GF-β1和TGF-β2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为研究TGF-β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角膜穿孔属眼科急症,角膜外伤、感染和化学伤都可引起角膜穿孔,用角膜移植治疗穿孔效果较好,但角膜供体资源在我国目前仍较为缺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造成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探索异种角膜移植材料,本实验研究鸵鸟对兔板层角膜移植的植片存活时间及排斥反应特点,以便评价鸵鸟角膜的应用前景。方法:将24只≤8周龄的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12只兔为兔一兔同种异体板层移植组;B组12只兔为鸵鸟一兔异种角膜板层移植组,治疗及观察时间均为6wk。两组术后均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术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和排斥反应指数;术后每周测量新生血管面积;术后1,3,5wk各组取1只兔的术眼角膜行病理检查。结果:鸵鸟板层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3d。驼鸟一兔异种板层和同种板层角膜在1,2wk排斥反应指数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无显著差异,第3wk起差异显著。结论:鸵鸟角膜植片在移植早期能保持透明,且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鸵鸟角膜植片后期因新生血管生长和排斥反应加重而混浊,说明单独应用地塞米松不能完全控制异种植片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0.
卡托普利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卡托普利灌喂组、卡托普利球结膜下注射组。比较第8d各组新生血管并计算生长面积,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卡托普利灌喂或球结膜下注射均显著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以后者更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在正常角膜不表达或在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染色明显增强,球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VEGF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有一致性。结论卡托普利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地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可能只是卡托普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