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EH合并AF患者分为阵发性AF组(EH+pAF,44例)和慢性AF组(EH+cAF,31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CTGF,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与EH且为窦性心律(SR)组(EH+SR,37例)及健康对照者(NC,36例)进行比较;比较EH+AF组不同基因型间TGFβ1与CTGF的血清浓度。结果 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TGFβ1及CTGF水平均显著高于EH+SR组和NC组(P〈0.01);EH+AF组与EH+SR组、NC组ACE I/D多态性缺失纯合型(DD型)、杂合子(DI型)、插入纯合型(II型)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EH+AF组中较EH+SR组和NC组明显增加(P〈0.05);EH+AF组不同基因型之间TGFβ1及CTGF浓度比较发现,DD基因型TGFβ1浓度显著高于DI型(P〈0.01)和II型(P〈0.01),DD基因型CTGF浓度明显高于II型(P〈0.05)。结论 D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易患基因;房颤患者ACE DD基因型TGFβ1和CTGF水平明显升高,藉此可引起心房肌纤维化及心房重构,导致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2.
何涛  程楷  郭新贵  许文亮  林宪如  邵一兵 《临床荟萃》2003,18(23):1325-132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 75 %的 385例冠心病患者 ,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 ,再以 5 5岁为界分为 4个亚组 ,进行侧支循环情况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开放率糖尿病组 (4 4 .5 % )低于非糖尿病组 (6 9.5 % ) ,P <0 .0 5 ;其中 <5 5岁糖尿病组 (6 8.0 % )高于非糖尿病组 (37.7% ) ,P <0 .0 5 ;≥ 5 5岁糖尿病组 (4 2 .2 % )低于非糖尿病组 (6 7.4 % ) ,P <0 .0 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43.
1例行VVI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患者 ,术后 10余年起搏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型且并发膈肌痉挛 ,更换起搏器时X线片提示可能电极导管已误置入冠状静脉后分支内。由此笔者认为置入右室电极导线时 ,必要情况下可增加透视体位反复观察电极导管位置 ,以避免置入异常部位而引起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心房颤动(AF)及左房重构的关系。方法 75例EH合并AF患者分为阵发性AF组(EH+p AF组,44例)和慢性AF组(EH+c AF组,31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并与EH且为窦性心律(SR)组(EH+SR组,37例)及健康对照组(NC组,36例)进行比较,分析TGF-β1与CTGF及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结果 EH+p AF组和EH+c AF组血TGF-β1及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EH+SR组和NC组(P均〈0.05);EH合并AF患者中,血TGF-β1水平与CTGF水平和左房内径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9、0.319,P〈0.05或〈0.01)。结论 TGF-β1促进EH患者CTGF合成及左房重构,此可能与EH患者AF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估低压力球囊预扩张、高压力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10 6例选择性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 ,低压力 (40 5 .3~ 6 0 7.9kPa)球囊预扩张后 ,冠脉内置入支架 ,高压力 12 15 .9~ 16 2 1.2kPa)释放。结果 :共 12 7处病变置入支架 135只 ,球囊预扩张平均压力为 4 86 .4kPa ,平均支架释放压力为 136 7.9kPa ,即刻支架置入和释放的成功率为 10 0 %。低压力预扩张冠脉内膜撕裂发生率为 3.9%(5 / 12 7处 )。结论 :选择性冠脉内支架置入 ,低压力球囊预扩张、高压力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可能减少冠脉内膜撕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图1为左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示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未见明显异常。图2~4为右冠状动脉不同时相造影图像,示右冠状动脉细小、未见明显狭窄,其中、远段及分支供血区心肌毛细血管呈“云雾状”显影、造影剂浓染,继后,冠脉中段及分支供血区毛细血管汇聚成一较大静脉,远段及分支供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报道经头静脉同时置入2根电极行双腔起搏35例,以探讨此种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作斜形切口4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经头静脉导入35cm短导丝,根据起搏电极粗细,分别选用9F或10F锁骨下静脉鞘,经头静脉沿导丝导入上腔静脉,将心房及心室电极经鞘管同时插入右心内,分别置入心房和心室.结果35例中32例成功,成功率为91.4%,3例因头静脉纤细而改为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经鞘管同时植入2根电极;随访2~28个月(平均11.5个月),无一例出现电极脱位及电极导管断裂.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防止锁骨下静脉植入电极的并发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1-3],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观察了幽门螺杆菌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9.
带状疱疹误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本病常侵犯肋间神经 ,有时极易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 1998- 0 8~ 2 0 0 2 - 0 6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816例 ,其中 7例最后被确诊为带状疱疹 ,误诊率为 0 83% ,现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1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2例ACS患者和25例非冠心病对照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ACS患者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iff危险积分作相关分析。结果:ACS组MMP-9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TIMP-1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UAP患者血清MMP-9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770,P<0.01),血清TIMP-1则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明显负相关(r=-0.669,P<0.01)。结论:MMP-9及TIMP-1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可作为判断其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