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强迫症患者自知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估60例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有关症状。结果按Y-BOCS第11条自知力得分,患者中自知力较差(≥3分)和较好者(<3分)分别为26例(43.3%)和34例(56.7%)。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自知力得分与Y-BOCS总体严重程度条目得分、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总分、BPRS总分等呈正相关(r为0.537~0.581,P均小于0.01)。自知力较差组与较好组之间Y-BOCS总体严重程度条目得分、强迫思维总分、强迫行为总分、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总分与HAMD、HA-MA、BPRS总分及BPRS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高于后者(t为2.479~4.909,P均小于0.05)。自知力较差组宗教性强迫思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知力较好组(2=5.604,P<0.05)。结论部分强迫症患者自知力较差,提示其可能是强迫症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血管舒缩机能失调,引起血液循环发生动力学改变或由于血管壁,管腔的变化、血压的改变,血管充盈的变化等,影响血液正常供应所引起的精神障碍。本文就40例脑动脉硬化伴精神障碍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5岁;60岁以上者17例(男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对20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对照方法进行随访一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9.5%,经一年随访,有抑郁症状者研究组为54.7-20.4%,对照组为44.7-39.8%。多因素分析提示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病情、负性生活事件、家庭负担、不吸烟、病变部位、职业及有配偶、配偶文化、心理干预。结论: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常见,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4.
对1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一年有关HD社区维持治疗的对照(?)HD组患者的疗效总评(GI)和病情严重程度(SI)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0.05)。HD组患者的SDSS、BPRS和SANS的减分率分别为48.01%,12.73%,57.27%,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0.14%、32.68%和39.53%。两组患者的(?)外系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1911年克雷丕林引入偏执狂术语表示一种妄想结构严密而又不伴有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和人格衰退的慢性疾病,并将该病与妄想痴呆和早发性痴呆区别,后二者分别伴有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脑血灌流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灌流量与阴性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研究阴性症状为主和非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25例的脑血灌流量,并与2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两个研究组均存在额叶、颞叶及基底节脑血灌流量降低,但两组检测结果无差异;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脑血灌流量与身高呈正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脑血灌流量降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强迫症与分裂型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强迫症患者的分裂型症状以及分裂型障碍共病发生比率并探讨伴有分裂型障碍的强迫症的临床特点。方法201例门诊强迫症患者,符合ICD-10与DSM-IV强迫症诊断标准,进行强迫症相关的一系列临床评定和ICD-10分裂型障碍症状评定,并分析分裂型症状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然后对伴有分裂型障碍的强迫症和单纯强迫症进行临床对照。结果31.3%(63/201)强迫症患者伴有3条或3条以上的分裂型障碍症状,28.4%(57/201)的强迫症患者同时存在ICD-10分裂型障碍。在9条ICD-10分裂型障碍症状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依次是无内在阻力的强迫思维、古怪的信念或巫术性思想、不寻常的知觉体验、思维形式障碍(如赘述)等。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样信念者占9%。相关分析显示分裂型症状与强迫症状荒谬性(r=0.699,P<0.001)、抵抗力弱(r=0.5,P<0.001)、自知力不良(r=0.453,P<0.001)、残疾程度(r=0.328,P<0.001)等临床变量正相关。与单纯强迫症相比,伴有分裂型障碍者起病相对较急(P<0.05)、强迫症状比较荒谬、患者对症状顺从、自知力差、病情与社会功能障碍较重(P<0.001)。结论部分强迫症患者同时存在分裂型症状并符合分裂型障碍的诊断标准,分裂型症状与强迫症的某些临床特点相关,伴有分裂型障碍的强迫症倾向强迫症状荒谬、患者对症状抵抗较弱、自知力不良、病情较严重、社会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迫症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最敏感的指标探究性眼球运动与其临床变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1/2004-01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首次就诊的强迫症患者58例作为病例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用药组30例,未用药组28例。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职工和实习生为对照组,共30例。分别对各组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检查并进行评分,评定指标包括眼球注视点数、眼球注视总长度、眼球注视平均长度、认知性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及判别分析值(正分为异常,负分为正常)。并分析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未用药组有1例因头围过大,无法使用眼球运动仪而退出,用药组、未用药组及对照组分别有30,27及3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反应性探究分、眼球注视点数、认知性探究分以及眼球注视总长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2.02~3.90,P<0.05或<0.01),判别分高于对照组(t=-4.37,P<0.01)。②病例组判别分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犤37%,8%,(χ2=0.56,P<0.01)犦。与判别分正常的强迫症患者相比,判别分异常的强迫症患者自知力较差(t=2.52,P<0.05)。③用药组、未用药组及对照组的判别分、反应性探究分、认知性探究分、眼球注视点数及眼球注视总长度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F=5.19~10.49,P<0.05或<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应性探究分仅与思维形式障碍有关;认知性探究分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精神运动迟缓分、Mausley强迫症状总分有关;眼球注视点数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用药和抑郁有关;眼球注视总长度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及用药有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存在异常,而且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及精神运动迟缓分等临床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强迫症患者人格与其父母人格的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30名符合CC-MD-3强迫症及ICD-10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及30对强迫症患者父母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对照及30对正常对照的父母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强迫症组神经质(N)分[(14.97±5.52)vs.(8.77±4.69)]以及精神质(P)分[(6.70±2.61)vs.(4.83±2.30)]高于正常对照组(Ps0.01),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对照组[(11.23±4.87)vs.(14.20±3.55),P0.01]。(2)强迫症患者父母的N分高于对照父母组[(12.23±4.43)vs.(8.81±4.00),P0.01],E分低于对照父母组[(10.58±4.06)vs.(12.71±3.50),P0.01]。(3)强迫症患者父亲N分高于正常对照父亲[(12.77±4.73)vs.(7.50±3.45),P0.01],E分低于正常对照父亲[(10.67±3.48)vs.(12.60±3.61),P0.05]。(4)强迫症患者母亲E分低于正常对照母亲[(10.50±4.63)vs.(12.83±3.44),P0.05],P分高于正常对照母亲[(5.23±2.08)vs.(3.73±2.21),P0.01]。(5)相关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E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E分呈正相关(r=0.37,P0.05),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呈负相关(r=-0.37,P0.05)。强迫症患者N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r=0.39,P0.05)及强迫症患者父亲N分(r=0.53,P0.01)呈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父母具有某些特质性人格特征,并且与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0.
森田疗法已诞生100余年,住院森田疗法可操作性强、易掌握,通过4期治疗就可改善许多难治神经症,但更多神经症是在门诊治疗,无法使用住院森田疗法,因此门诊操作专家意见的制定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经国内森田疗法专家多次讨论,起草了第1版门诊森田疗法操作的专家意见,制定门诊三阶段的森田疗法操作规则:病因分析阶段,通过森田疗法理论指导,分析发病因素,提高对治疗依从性,降低抵抗;作业阶段,指导患者投入建设性意义行动,实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原则,达到治疗目的;陶冶性格、充实生活阶段,注重正面信息关注,扩大行动范围、内容,提高适应复杂生活的能力,预防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复发。该规则为国内门诊森田疗法的推广,使更多神经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门诊就可得到森田疗法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