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7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喆  孙学礼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30-133
目的:综合分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8—01/2003—12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文献,检索词“HPA,Depression/DepressiveDisorder”。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5—12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文献,检索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郁症”。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随机盲法对照研究、前后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②研究领域包括: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该轴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褪黑激素分泌的影响,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对抑郁症复发及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同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性。排除重复研究和个案报道。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0篇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抑郁症相关性的文献,32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中6篇是重复研究,2篇是分子遗传学研究。资料综合:①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皮质醇水平增高,地塞米松抑制实验脱抑制。(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通过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过程。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可引起褪黑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导致睡眠障碍、胃肠运动减弱,产生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等抑郁症的生理症状。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对抑郁症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低。(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评价抑郁症患者症状是否复发,指导维持治疗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在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方面,无肯定结果。⑥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同自杀是否有关,目前还无一致结果。 结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同抑郁症发病以及同某些生理症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而单独作为诊断标准特异性较低。对评价抑郁症患者症状是否复发,指导维持治疗用药方面可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可以在抑郁症患者治疗期间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进行动态检测,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患者随访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康复训练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总病程在5年以内的门诊患者的生活技能训练模式和具体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03.
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y methamphetamine,MDMA)所致实验大鼠的神经毒性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eic protein,GFAP)的表达。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MDMA组和对照组,MDMA组每天8:00。20:00两次给予MDMA(20mg/kg,腹腔注射&;#215;4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建成后,留取脑组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脑区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AP的表达。结果:MDMA可诱导实验大鼠的额叶皮质、海马和纹状体5-羟色胺的明显降低,分别为(9.26&;#177;1.44),(9.82&;#177;2.83),(31.66&;#177;0.11)ng/g,与对照组(29.06&;#177;1.18),(38.16&;#177;1.27),(50.56&;#177;0.70)ng/g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436,20.394,32.693,P=0.000)。但MDMA对多巴胺影响不明显;上述3个脑区的GFAP表达明显上调。结论:MDMA对中枢5-羟色胺系统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可导致GFAP表达的上调。  相似文献   
104.
研究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法,提高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相关知识水平与技能,提升其工作热情与信心。对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并对培训的各步骤进行规范化研究及效果检测。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对培训内容适用性和培训技巧反映良好,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99.63%。培训使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对失独家庭提供帮助的意愿明显增高(P<0.01),对工作的信心显著增强(P<0.01)。对失独者心理干预人员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普适性的培训可提升其提供心理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失独家庭的心理需求,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量表筛查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五城区6 ~ 16岁的4585名在校学生进行抑郁障碍调查.首先应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进行筛查,筛查阳性的进一步用精神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the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ssessment,DAWBA)进行定式检查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结果 SDQ筛查阳性的占50.2%(2302/4585).共检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55例,重性抑郁障碍29例,恶劣心境0例,未标明的抑郁障碍26例,总的抑郁障碍患病率1.2%(55/4585).起病年龄的中位数为13岁(P25:11岁,P75:15岁),高峰年龄在15岁,占21.8%(12/55).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抑郁症状依次是情绪低落(74.5%)、易激惹(72.7%)、精力减退(72.7%).34.5%(19/55)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曾经试图伤害自己或自杀.55例患者中39例过去曾有抑郁发作,占70.9%.抑郁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娱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4.5%(41/55)的患者学习受影响.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大多数(78.2%)为轻度或中度.结论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应受到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mmol/L vs.(6.6±1.1)mmol/L,(8.9±2.3)mmol/L vs.(11.0±3.1)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0.8)mmol/L vs.(6.2±0.7)mmol/L,(9.2±2.8)mmol/L vs.(9.1±2.2)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vs.(45.3±9.6),(32.5±4.2)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失匹配负波(MMN)、感觉门控电位P50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MDD)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159例MDD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75例给予2周(15 d)rTMS治疗,并常规持续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抑制剂(SSRI)抗抑郁药物治疗,B组84例仅给予足量同类抗抑郁剂治疗。两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10周进行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MMN潜伏期、S1-P50波幅、S2-P50波幅、S2-P50/S1-P50波幅比值和异常P50(S2-P50/S1-P50 ≥ 0.5)百分率评估和测试。同时设90例正常对照组(C组)。 结果 A和B组治疗2周后和10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后A组评分低于B组(P<0.001)。A组MMN潜伏期和S2-P50波幅均较治疗前和B组治疗后缩短和降低(P<0.05)(除外治疗后10周S2-P50波幅的组间比较)。A组治疗后S2-P50/S1-P50比值(除外治疗后2周)和异常P50百分率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周和10周间各ERPs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ERPs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优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并显著改善与自动加工、感觉门控有关的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指标。rTMS可能对大脑诱导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样可塑效应,使脑功能处于动态的稳定和平衡。MMN和P50可能成为反映与大脑高级功能有关的神经可塑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8.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本文就与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 )的病程和预后密切相关的重要心理因素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6个月后极重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完善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在都江堰、北川、青川3个极重灾区的安置点中随机抽取≥15岁的居民11845人,以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进行筛查,以SCID-I/P临床定式检查诊断。[结果]GHQ-12评定后高危组2048人(17.3),中危组1797人(15.2),低危组8000人(67.5)。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躯体疾病、目睹人员伤亡,家中房屋严重损毁,损失50以上的财产。已婚、地震后得到心理救助为保护性因素。PTSD、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酒精依赖、睡眠障碍是灾民中常见的精神疾病。[结论]汶川地震6个月后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10.
难治性抑郁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对1128例抑郁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接受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每种药物的疗程均为6周;治疗中经上述1种药物治疗无效者随机换用上述另外两类药中的1种,继续治疗6周;仍无效且药物依从性好者构成难治性抑郁症则进入优化治疗方案(分别合用锂盐、甲状腺素、改良电休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认知行为治疗等).1128例中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非难治性抑郁症组)9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难治性抑郁症组)141例.于基线和治疗第1,2,4,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第6周末,非难治性抑郁症组总有效率为73.86%,难治性抑郁症组为5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难治性抑郁症组分别合并使用锂盐(54.3%)、甲状腺素(57.9%)、改良电休克(57.1%)、第二代抗精神病药(62.5%)及认知行为治疗(63.6%)等优化方案的总体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优化方案治疗可提高超过50%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