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修订前后的自制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精神障碍病房出院的所有2 209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1 h内均采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评估,总分≥4分的患者表示为跌倒高危,立即进行标准化干预措施。2013年修订了评估量表,增加了双眼视力障碍、依从性低或沟通障碍、躁动不安作为跌倒的高危因素,比较2012年和2013年跌倒评分总分≥4分的患者的差异并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2012年跌倒评分总分≥4分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16例,女36例;年龄<65岁35例,≥65岁17例;器质性精神障碍25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0例,精神分裂症12例,其他5例。2013年跌倒评分总分≥4分的患者共154例,其中男58例,女96例;年龄<65岁的142例,≥65岁的1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2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8例,精神分裂症120例,其他4例。2013年跌倒评分总分≥4分的患者高于2012年,且年轻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多(P<0.05)。2012年发生2例跌倒不良事件,2013年无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认知障碍、依从性低、沟通障碍和躁动不安是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正确评估,早期干预能有效预防跌到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回归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目标.但影响社会功能的因素较为复杂[1].我们选用多项检测注意、执行功能、心理运算能力的神经心理测量工具,以及临床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评估量表,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因素,从而为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于201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出院后自愿参加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2例在院内康复基础上进行“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系统康复,对照组49例采用院内康复,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社会维度、动力和精力维度得分、精神残疾与社会功能得分和家庭社会关怀指数,然后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社会维度、动力和精力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精神残疾与社会功能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家庭社会关怀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HO-DSAⅡ与SQLS得分呈正相关,APGAR得分与SQLS得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精神康复模式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其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情绪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4例)和对照组(66例).对干预组进行小组式社交技能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后12个月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结果 在训练后12个月时干预组的SANS总分(35.5)低于对照组(39.0)(Z=-2.684,P<0.05),对照组12个月时N4评分大于入组时评分(Z=-3.652,P<0.05);在MADRS评分中,除内心紧张、自杀观念外,干预组的其余评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Z总分=-4.125,Z2=-2.389,Z7=-2.290,Z8=-2.992,Z9=-2.350,P<0.05),对照组的入组时和12个月相比,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系统而规则的社交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延缓或阻止其社交退缩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5.
李静  张倬秋 《华西医学》2003,18(1):112-112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行为与强迫思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强迫症的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难度 ,药物治疗部分有效 ,但疗效仅达 30 %~ 60 % [1 ] ,且易复发 ,综合治疗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2 ] 。我科收治 1例强迫症患者 ,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由专业护士对患者实施暴露治疗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性 ,30岁 ,公司职员 ,因“反复洗手 ,怕大、小便 2年半 ,加重 9月”于2 0 0 2年 9月 2 0日入院 ,诊断“强迫症”。病员院外对公厕及与公厕有关的东西恐惧、紧张、害怕 ;对自己及家人的大小便无恐惧、紧张。入院…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倬秋  张树森  段芬  陈婷 《华西医学》2002,17(1):110-11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竞争日趋激烈 ,应激性事件不断增多。当机体持久地抵抗应激源和适应不良时 ,疾病就可能发生。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创伤性生活事件关系密切〔1〕。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应激 ,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手段。也就是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或因该环境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 ,从而保持心身平衡。已有研究表明 ,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应对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 ,并对维持一般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了解抑郁症病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病例组 :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对精神障碍患者睡眠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对91例住院治疗的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6.2%的患者认为“入睡前饥饿”对睡眠有“轻微干扰”,40.7%的患者认为“入睡前口渴”对睡眠有“中等干扰”,35.2%的患者认为“每天抽烟一包”对睡眠有“非常大的干扰”,60.5%的患者认为“睡前咖啡因物质摄入”对睡眠有“中等或非常大的干扰”,27.5%的患者认为“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对睡眠有“轻微帮助”。87.9%的患者每周吸烟不超过一包,84.6%的患者睡前无咖啡因物质摄入,68.1%的患者不会在睡前从事剧烈运动,50.5%的患者会选择每日服用安眠药。结论:研究对象在安排良好的睡眠环境和使用药物保持睡眠方面采取积极方式,对有害于睡眠的物质使用比较谨慎,对运动和睡眠的关系比较模糊,基本采取消极的应对行为,对睡眠限制的认识非常不足。  相似文献   
8.
护士观察量表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病情进行纵向观察评定,调查不同住院阶段、不同病种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协助护士完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制定护理措施。方法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对12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评定。入院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评定,以后每周评定一次,出院时再评定一次。结果随着病情的缓解,患者的各项评分虽有明显改善,但是,在社会兴趣评分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精神分裂症组与非精神分裂症组第一次评分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组个人整洁、总分、总积极分低于非精神分裂症组(P<0.05);而精神病表现分高于非精神分裂症组(P<0.001),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较多相吻合。第二次评分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精神病表现分仍然高于非精神分裂症组(P<0.01),提示一周内精神病性症状缓解不明显;总积极分低于非精神分裂症组(P<0.05)。第三次评分比较显示:非精神分裂症组激惹、抑郁分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结论对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工作重点在于生活护理和精神病症状的观察、处理;针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社会兴趣的障碍,应该及早进行心理干预、行为治疗、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常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同时,由于自知力的缺失,大部分患者拒绝治疗.多年以来,对精神疾病患者都采用封闭式强制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致残率高、家庭负担重,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尤其是在绝大多数患者与家人同住的中低等收入国家。目标:评估中国四川省定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伤残等级与家庭负担情况。方法:共有101例定期门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病程中位数为5年。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WHODAS I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家庭适应、共处、成长、情感和解决指数量表(APGAR)进行评估,对患者的照顾者采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IS)进行调查。结果:101例患者中,92例与他们的直系亲属住在一起,74例有显著临床残疾,73例失业。残疾等级与症状严重程度(r=0.50,p0.001)、病程(r=0.22,p=0.028)、发病年龄(r=-0.22,p=0.024)以及患者对家庭支持的满意度(r=-0.30,p=0.020)相关。残疾等级也与家庭总体负担相关(r=0.40,p0.001),包括家庭负担的几种亚型:财政负担(r=0.21,p=0.040)、家庭日常的破坏程度(r=0.33,p=0.001)、家庭休闲活动的影响(r=0.31,p=0.001)和家庭互动的质量(r=0.43,p0.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有四个因素与残疾等级显著相关: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病人对家庭支持的满意度以及疾病对家庭的总体负担。结论:即使在调整了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后,患者残疾仍然与家庭负担独立相关。这突出表明了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种往往伴随终身的严重的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针对症状还应关注残疾情况。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人同住,家庭负担成为该疾病对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估精神分裂症的社会经济影响时应同时测量患者带来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