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儿童颞骨LCH与NB骨转移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LCH及NB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病变中心位置评估病变部位(中耳、鳞部、岩部),在CT及MR图像上评估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共纳入21例(28耳)LCH患儿,乳突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23例,82.1%),其次为鳞部和岩部。颞骨HRCT表现为较为完全的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锐利,无骨膜反应,无钙化。除1例有T_1W高信号外,其余MR均表现为T_1W等低信号,T_2W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共纳入NB骨转移10例,8例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2例位于颞骨鳞部。CT表现为边界欠清楚的骨质破坏伴放射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略高密度,颅板骨质破坏不彻底,颅板变薄,但骨质仍连续。结论儿童LCH多累及颞骨乳中耳,NB骨转移多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及鳞部。二者骨质破坏方式亦有不同,发病部位及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二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7)、对照组(n=35)。研究组行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固定。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59%)与对照组(80.00%)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0%)与对照组(17.14%)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感,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但能否提升总体肩关节功能疗效、减少并发症仍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脑内铁沉积含量磁敏感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相位图测定帕金森病(PD)患者脑内铁沉积含量,并探讨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测定20例PD患者(PD组)和25名健康人(对照组)各感兴趣区域(ROI)中双侧苍白球(GP)、壳核(Pu)、尾状核(CN)、前脑白质、黑质(SN)和红核(RN)的相位值,并分析相位值与脑内铁沉积含量及PD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的相位值与脑内铁沉积定量研究数据呈负相关(r=-0.932,P=0.007)。对照组不同性别间各ROI的相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N的相位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562,P=0.004),其他ROI的相位值与年龄和性别均不相关(P值均>0.05)。PD组症状严重侧肢体对侧的黑质网状(SNr)中部(-0.19896±0.18746,t=3.137,P=0.006)和黑质网状(SNr)侧部(-0.17324±0.14542,t=2.288,P=0.034)的相位值均显著小于症状较轻侧肢体对侧(-0.09725±0.10176、-0.06879±0.11243,P值均<0.05),其他ROI的相对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统一评分量表第三部分中单侧肢体得分与对应的各ROI的相位值均不相关(P值均>0.05);SNr侧部(r=-0.584,P=0.009)、RN(r=-0.640,P=0.003)的相位值分别与病程呈负相关;其他ROI的相位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均不相关(P值均>0.05)。两组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相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组在SNr侧部上的相位值(-0.01371±0.10595)显著小于对照组(-0.0057±0.0975,t=-2.828,P=0.008),两组间其他ROI的相位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测定脑内铁沉积含量对PD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脑内铁沉积含量与病程及肢体运动障碍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6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型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年,平均1.6年。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个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优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1.3%。结论经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术野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内固定牢固,为早期功能锻炼,提高疗效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AL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26例股骨转子间和6例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9~89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骑车摔伤9例,走路跌伤5例,车祸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6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 AO/OTA )分型:A1型8例, A2型14例, A3型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 d,平均4.5 d。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切口长度为7~10 cm)复位ALP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0 mL。术后均获12~18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4~13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29/32)。术后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3.13%(1/32)。无死亡病例,无螺钉松动、断钉、压疮、髋内翻及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限切开复位AL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及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48例(3D打印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9~68(42.5±5.7)岁,左侧17例、右侧31例;AO/OTA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1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62例(ORIF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72(44.7±7.5)岁,左侧25例、右侧37例,AO/OTA分型A型16例、B型22例、C型2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18.0(13.6±2.5)个月。3D打印组和ORIF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胫骨累计切口长度)分别为(7.57±1.63)和(12.7±2.73)cm、出血量分别为(45.7±10.5)和(120.3±17.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17)和(13.9±3.43)d、X线曝光次数分别为(3.07±2.13)和(1.46±1.85)次、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2.65)和(5.9±2.32)个月,3D打印组较ORIF组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打印组和ORIF组踝关节Johner-Wruhs功能评分分别是优27例、良17例、可4例和优25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5, 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48)和4.8%(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 P>0.05)。结论 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微创特点,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胼胝体压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收集18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征。结果 18例患者中,儿童11例,成人7例,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惊厥相关和低钠血症。首次MR检查距离发病2~10天不等,影像上,1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正中为主孤立性病灶,呈斑片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或稍模糊,DWI高信号或稍高信号,T_1WI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_2WI flair为稍高信号,1例幼儿患者,病灶范围自胼胝体压部呈对称性向胼胝体两侧延伸,至侧脑室后角周围。随访后,7例患者复查MRI,病灶异常信号消失或DWI信号明显减低、范围缩小,复查时间距离首次检查天数自6~30天不等,其余11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未复查MRI。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症的临床症状及病因复杂多变,但是预后良好,MR影像具有特征性,尤其DWI序列突出表现为胼胝体压部为主的可逆性、孤立性高信号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围产期多因素相关,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治及判断患儿预后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常用于新生儿颅内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为超声、CT和MRI,方法各有长处,同时存在各自局限性.超声是围产期检查的首选方式,但对微小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脑膜下出血分辨率极差.CT对颅内出血诊断率最高,但有辐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梗塞敏感;弥散张量成像(D/TI)能更好地显示白质改变,波谱无创,还可监测代谢状态;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微量出血敏感,却耗时长、噪声大.合理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扬长避短,相互验证,指导临床及时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永久性脑损害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松果体区肿瘤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肿瘤指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2例中,生殖细胞源性肿瘤25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1例、畸胎瘤11例、生殖细胞瘤3例),男性占92%,平均年龄为(7.6±3.3)岁。9例有甲胎蛋白(AFP)升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6例;松果体母细胞瘤12例,其中1例合并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平均年龄(2.7±1.9)岁;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5例,平均年龄(6.4±2.7)岁。临床表现以颅内高压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为主(69%),少数表现为视力障碍、性早熟。不少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有些肿瘤还是具有一定特征。结论:儿童松果体区肿瘤以生殖细胞肿瘤多见,其中以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多见,影像学表现结合生化指标对肿瘤的定性非常重要。松果体母细胞瘤发病率也较高,影像表现与生殖细胞瘤非常相似,年龄较小是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