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描述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wenson手术方法,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腹壁3个小孔进镜和操作钳,仔细辨认扩张段与正常肠管交界处,用超声刀游离结肠系膜,着重在直肠后间隙游离,直至齿状线上0.5-1.0cm,在腹腔镜辅助下将结肠从直肠内翻出至肛门外,按直肠肛管背侧纵切鸡心邻斜口吻合方法进行吻合,观察17例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情况。结果:17例患儿经腹腔镜辅助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20min,术后24h大多能排气排便,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所有患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有良好的近期效果。结论:腹腔 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显著地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患儿易于接受,对于适应证患儿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2.
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增殖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中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分析两者及其比例与胃癌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4.3±1.2)%和(49.8±15.9)%,凋亡/增殖比率为0.11±0.07,与癌周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TNM分期的进展,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降低,增殖指数升高,凋亡/增殖比率则逐渐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细胞凋亡的减少和细胞增殖的增多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关系,两者及其比率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预后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3.
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疾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的全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3例,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2例,慢性顽固性便秘2例。结果:11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肠切除术均成功,手术时间约(348±47)m in,术中出血量约(187±68)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5±18)h,辅助切口3~5 cm,术后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6~24月,大便5~12次/d;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和开腹大肠切除技巧的前提下,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
胸苷磷酸化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苷磷酸化酶(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TP对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和对应的77例邻近正常组织的TP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肿瘤间及肿瘤与正常组织TP表达差异。分析肿瘤组织TP表达与MVD值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胃癌、大肠癌TP表达对预后的意义。结果TP在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2.2%、63.5%、55.0%和68.2%,且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TP阳性组的MVD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胃癌、大肠癌中TP阳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表达者差(P〈0.05)。结论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对胃癌、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5.
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附28例报告)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普外科(武汉,430022)卢晓明,周友生,陈道达Soupault和Couinaud于1957年首次报道利用肝左叶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术解除肝门部胆管癌所致胆道梗阻。这一手术对...  相似文献   
36.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早期胃癌在胃癌诊断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这也促使以微创手术治疗胃癌成为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其中,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SNNS)越来越引起外科医生的重视.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概念最早由Cabanas[1]于1977年提出,是指首先引流肿瘤淋巴液并最先发生转移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37.
[摘要]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E 4031,即钾离子通道蛋白(HERG K+)特异性阻断药对胃癌细胞SGC 7901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是否具有阻止胃癌发生、发展的功能.方法应用逆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细胞系SGC 7901中herg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应用特异性钾离子通道蛋白阻断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E 4031阻断胃癌细胞HERG K+ 通道,研究E 4031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等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调节作用. 结果herg1基因在胃癌细胞系SGC 7901中呈现过度表达,当其表达HERG K+通道蛋白被Ⅲ类抗心律失常药E 4031阻断后,胃癌细胞增殖降低,G0/G1细胞增多,凋亡增加( P<0.01),并且其侵袭转移能力降低.结论HERG K+ 通道蛋白在胃癌中表达过度,而其特异性阻断药E 4031具有调节胃癌细胞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8.
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人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7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3例。36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24~60)个月。3例(8.33%)吻合口复发,其中1例死亡;1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4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1例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39.
生存素反义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胃癌细胞系HS746T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SurvivinASODN转染胃癌细胞,设空白、脂质体和正义链对照组,100、200和400nmol/L反义链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质细胞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后2~48h细胞凋亡指数(AI),生长抑制率(IR),Survivin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转染后反义链组均能够下调Survivin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凋亡细胞增多。转染后24h100、200和400nmol/L反义链组AI为14.8%、19.4%及53.8%;IR(%)为45.98±2.99、50.96±3.38、72.79±2.48,反义链组高于其他对照组。结论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0.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7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12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8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19例、直肠癌行结肠拖出式切除术8例、Miles术12例、结肠次全切除术2例、全结肠切除术2例。结果:7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率97.4%(75/77),2例中转开腹行Miles术;手术时间平均17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0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1.9d;术后无出血、吻合口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4例出现轻度尿潴留症状,6例术后轻度性功能障碍;术后平均住院7.5d;术后随访2~42m;死亡2人。结论:运用腹腔镜技术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完全可达到开腹根治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