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 构建嗜热吸水链霉菌cDNA文库并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从中筛选具有毒力作用的基因进行体外克隆并诱导表达.方法 利用RNA转录5’末端转换技术构建致农民肺嗜热吸水链霉菌的cDNA文库,将平板内克隆进行编号,取前1020个克隆提取质粒,进行EST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ST测序结果并预测基因功能,从中筛选出可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毒力因子.将这些目的基因亚克隆入pET-28a载体,将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较高质量的嗜热吸水链霉菌cDNA文库,得到有义序列978个,获得单一基因347个,其中2段基因分别与胸膜肺炎放线菌外膜蛋白、转铁蛋白B的同源性为51%和42%,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554 bp和726 bp,分别编码517和241个氨基酸.将2段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中,IPTG诱导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3 000和30 000.结论 所构建的嗜热吸水链霉菌cDNA文库符合构建基因文库的质量要求,文库中的EST数据将有助于农民肺特异性毒力分子的进一步筛选.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综合分析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方法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估方法,综合分析我国2005-2011年累计涉及810例的11篇关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的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2005-2011),其中病例组408例,对照组402例。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FEV1:合并SMD值并计算95%CI结果为0.53(0.10,0.95),总体效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2);FEV1/FVC:合并SMD值并计算95%CI结果为0.47(0.31,0.63),总体效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5.72,P<0.00001);FEV1%:合并SMD值并计算95%CI结果为1.33(0.68,1.98),总体效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4.02,P<0.0001)。结论和一般治疗相比较,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53.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vWF和D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在血栓前状态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了解其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全自动血凝分析透射光免疫浊度法测定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40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40例和40例正常人血浆的GMP-140、vWF、和DD含量,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GMP-140、vWF、DD和Fg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其PT、APTr、和TT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血浆GMP-140、VWF、DD和Fg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早期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促进肺癌细胞侵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转染、siRNA干扰、细胞划痕实验、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探讨IL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结果 在肺癌A549细胞系中,过度表达的ILK诱导MMP-9的表达(P<0.01);加入MMP-9抑制剂多西环素显著影响了转染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P<0.01),加入抗-MMP-9中和抗体则严重阻碍了细胞迁移能力(P<0.01),体外基底膜侵袭实验亦得到了相同的结果(P<0.01).ILK的过度表达促进磷酸化和核因子-κB(NF-κB)亚单位p65的核易位(P<0.01),并且NF-κB抑制剂BAY11-7028和NF-κBp65siRNA能抑制ILK高表达细胞系中MMP-9的上调(P<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ILK的过度表达可促进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并且是通过NF-κB途径介导MMP-9上调来实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55.
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对沈阳市两个区3373名就业者进行吸烟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测,对可能为影响因素的11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吸烟所致疾病的认知情况做X2检验。总吸烟率为50.7%(1710/3373),其中男性86.8%(1458/1680),女性14.9%(252/1693)。可能的影响因素排序为:饮酒史、T作环境及多种基础疾病;而女性、大学以上学历、超重及50岁以上为可能的保护因素。调查者中有2478人参与了吸烟导致疾病的认知调查,吸烟815人,不吸烟1663人,两者对于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胎儿畸形、恶性肿瘤、流产、婴幼儿生长受限、死胎及心肌梗死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对照组用常规灭菌用水湿化液气道湿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P<0.05),减少痰痂形成(P<0.01),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P<0.01),减少气道出血(P<0.01),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P<0.001)。结论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灭菌用水湿化液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57.
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全球的发病人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不断增加。现对我院治愈出院的39例感重症和危重症甲型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应用小剂量茶碱后,肺功能、6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等指标的检测,探讨小剂量茶碱对COPD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 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茶碱缓释片0.4 g/d)和对照组(安慰剂);对应用茶碱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治疗组的稳定期COPD患者经过75 d的治疗,在用药前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p)及FEV1和用力肺活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稳定期COPD患者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6MWD比对照组增加5.3个月,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的年内平均感染次数为2.45次/人,对照组年内感染次数为2.99次/人,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可能会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年内感染次数。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大黄对合并呼吸衰竭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IL-6、CRP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入住ICU伴呼吸衰竭的SAP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氧合指数变化、机械通气天数、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CRP、IL-6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第1、3天的血清CRP、IL-6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血清CRP、IL-6水平大黄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第7天,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1、3、5、7天PaO2/FiO2大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体温恢复时间大黄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大黄可有效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并减弱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并能加速肺损伤的恢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60.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eukaryotic co-expression plasmid containing membrane-anchored Sjc14FABP and Sjc26GST genes and identify their expression in vitro, Sj 14 and Sj26 genes were ob- tained by RT-PCR with total RNA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dult worms as the template and cloned into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VAC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plasmids pVAC-Sjl4 and pVAC-Sj26. Then a 23 amino-acid signal peptide of human interleukin-2 (IL-2) upstream Sj 14 or Sj26 gene and a membrane-anchored sequence containing 32 amino-acids of carboxyi-terminal of human 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 (PLAP) downstream were amplified by PCR as the template of plasmid pVAC-Sj14 or pVAC-Sj26 only to get two gene fragments including Sj14 gene and Sj26 gene. The two modified genes were altogether cloned into a eukaryotic co-expression plasmid plRES, resulting in another new recombinant plasmid plRES-Sj26-Sj14. The expression of Sj 14 and Sj26 genes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s (IFA) when the plasmid plRES-Sj26-Sj 14 was transfected into eukaryotic Hela cells. 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PCR and sequenc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pVAC-Sj14, pVAC-Sj26 and plRES-Sj26-Sj 14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dified Sj 14 and Sj26 genes could be detected by RT-PCR and IFA. A bivalent membrane-anchored DNA vaccine encoding Sj 14 and Sj26 genes was acquired and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proved to be mostly anchored in cellular membr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