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高压氧治疗乙脑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2.
73.
在美国,20岁以上人群中估计有570万人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其中,大约50%心力衰竭(HF)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74.
背景:以往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实验多集中于骨髓干细胞,甚少报道涉及富含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的脐血干细胞,而以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尚未确定。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1/2007-09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完成。材料: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提供。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15只/组。方法: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联合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细胞行BrdU标记。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在梗死区周边注射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模型组注射DMEM培养基,培养4周。假手术组仅开胸并在左前降支下过线。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以左心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肌胶原含量变化及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壁厚度增加,室壁活动度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球形指数增大,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明显增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心肌细胞间仅见少量胶原纤维,呈条索状与心肌纤维平行排列;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肿胀程度及排列情况均有所改善,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降低(t=-3.81,P=0.001)。模型组梗死区及其周边和假手术组均未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胞核呈BrdU阳性的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区,部分阳性细胞参与到血管壁的组成。结论:在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成功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区,且短期内具有改善心功能、抑制梗死后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秀玉  伍贵富 《新医学》2010,41(5):331-333
1定义及归类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AIC)是指长期心动过速导致心脏扩大并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当心率或节律得到控制后,心功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恢复。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续2周,每周3次,共6次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CT组参加2周,每周3次,共6次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前后3天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试验,比较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HI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运动耐量由运动前的(14.1±1.7)METs增加至运动训练后的(15.0±1.3)METs(P<0.05);训练后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CM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P<0.05),但运动耐量增加无显著性。结论: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其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腹腔降温法对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用交流电致颤的方式建立室颤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后,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常温治疗组(NT)、体表降温组(SC)和腹腔降温组(PC)。观察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鼓膜温度和腹腔温度的变化,ROSC后12h处死动物,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和炎症因子TNF-α和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每组12只动物,NT、SC和PC组各有9、10和9只动物CPR成功,ROSC后动物均需要行机械通气2~4h,各组分别有5、6和8只动物存活到实验结束。NT组的鼓膜、腹膜温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SC和PC两组的鼓膜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分别为(29±6.55)min和(62±8.27)min。维持亚低温阶段,SC组腹腔内温度和鼓膜温度维持在33℃~35℃,而PC组腹腔温度维持在31℃~34℃。PC组肠黏膜损伤评分为1.43±0.53,低于NT组的3.40±0.55(P0.01)和SC组的3.17±0.41(P0.05),而NT组和SC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30)。肠黏膜内TNF-α的表达NT组为(9.98±1.79)%,高于SC组的(5.87±1.43)%和PC组的(2.5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组和P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组肠黏膜内VCAM-1的表达为(5.92±1.06)%,PC组为(3.78±0.53)%,两组VCAM-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T组(8.53±1.53)%,P分别小于0.01和0.05,PC组VCAM-1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SC组,P0.05。结论 CPR后腹腔降温法除能快速诱导亚低温外还能减轻ROSC后的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78.
增强型体外反搏增加心脏骤停犬颈总动脉血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SCA)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MQ)的影响。方法: 12只犬制成SCA模型,经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EECP组(6只),2只建模未成功。EECP组分别行2次1 h EECP干预,观察致颤前后、ROSC后(每1 h)ICP、CPP和MQ的变化,ROSC 6 h后停止监测。结果: 平均动脉压(MBP)、收缩期血压峰值(MSP)、ICP、平均脑灌注压(MCPP)和收缩期脑灌注压峰值(SCP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时舒张期血压峰值(MDP)和舒张期脑灌注压峰值(DCP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CP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在EECP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ECP时M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ECP并不影响SCA-ROSC模型MBP、MSP、ICP、MCPP和SCPP而是通过增加MDP、DCPP和降低血流阻力等机制来增加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