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5篇
  4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进行p53基因联合化疗冶疗晚期头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03至2005年间收治的56名晚期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通过选择性动脉灌注给予rAd-p53联合化疗(I组),单纯rAd-p53基因治疗(Ⅱ组)及单纯化疗(Ⅲ组),评价各组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wt-p53、Bax以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Ⅰ组的完全有效率、总体存活率明显高于Ⅱ、Ⅲ两组,但Ⅱ、Ⅲ两组的治疗结果并没有明显差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暂时性流感样症状和骨髓抑制。与治疗前相比,Ⅰ、Ⅱ组患者治疗后wt-p53蛋白免疫活性升高,Bax免疫染色呈阳性,而Bcl-2降低。结论选择性动脉灌注可提高rAd-p53基因治疗疗效,rAd-p53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2.
自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笔者采用以八珍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48例,疗效满意,现汇报如下,以期共同交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均为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ITP诊断标准[1],根据其临床分型与病情分度标准,均属慢性型;  相似文献   
83.
糖尿病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指导、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知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预防低血糖)等。做好健康宣教和家庭随访,提供必要的治疗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纯化CVN重组蛋白,检测其抗病毒活性,制备CVN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纯化和修饰。方法:利用两步Ni-NTA亲和层析和一步SUMO酶切制备CVN抗原,CPE法观察其抗病毒活性,活性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及Western blot鉴定其效价和特异性,抗血清经硫酸铵初步沉淀和DEAE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纯化抗体,纯化抗体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获得修饰抗体。结果:纯化获得纯度达95%以上且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作用的非融合CVN,利用所得CVN抗原成功制备CVN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分析显示其效价达到1∶16 000以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其具明显特异性。抗血清经盐析和DEAE离子柱层析后获得效价为1∶6 400高纯度纯化抗体,经HRP修饰后获得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标记抗体。结论:获得高纯度,高效价兔抗CVN多克隆抗体,以及HRP标记的兔抗CVN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对于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VSD),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左心室造影的方法观察膜部瘤的形态、测量VSD 的大小及其与主动脉瓣的距离等方面的关系.方法 2008 年9 月至2009 年9 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VSD 患儿104 例,男50 例,女54 例,年龄3.0 ~18.0 岁,平均(6.4 ±4.0 )岁,体重11.0 ~57.0 kg,平均(24.9 ±9.0 )kg,其中93 例合并膜部瘤(占89.4 %),11 例不合并膜部瘤(占10.6 %).术前、术中及术后行TTE 检查,术中行常规左心室造影,了解VSD 合并膜部瘤的情况、膜部瘤的形态、部位,测量其大小及与主动脉瓣根部的距离,依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合适的封堵器进行封堵.两组间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TE 与造影显示的膜部瘤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短轴切面和心尖五腔心切面测量的VSD 直径与造影的测量值相关性好,r 值分别为0.92 (P <0.01 )、0.89 (P <0.05 );心尖五腔心切面测量的VSD 基底与主动脉瓣距离与造影测量值相关性好,r 值为0.98 (P <0.01 ).结论 TTE 在观察VSD 的形态、测量VSD 的大小方面,与左心室造影相一致,可于术前初步决定封堵方案;TTE 与左心室造影相结合可更准确地判断VSD 与主动脉瓣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乳腺癌CAF方案化疗联合应用磷酸肌酸(CP)在心肌保护方面的疗效。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CAF+CP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CA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和不良反应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F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CAF方案化疗对心脏的损害,有效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溃疡膏加白糖在治疗烧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缩短残余创面治愈时间。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为MRSA感染者52例,创面处理在溃疡膏内加入白糖,创面用约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直接涂抹溃疡膏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半暴露或者干纱布包扎,根据创面感染控制情况每日或者间隔1~2 d换药1次。结果经过2~5次换药,感染创面1周内很快得到控制,MRSA检出阳性率从用药前的100.00%下降至用药后1周的5.76%;无新生感染创面,治愈40例,12例创面较大者换药控制感染后手术植皮治愈,所有创面在1~2周内痊愈。结论溃疡膏加白糖治疗烧伤创面MRSA感染,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加速创面愈合,临床效果满意,方法简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旁鸡皮样黏膜与腺瘤癌变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镜下息肉电凝电切除标本90例(腺瘤旁鸡皮样黏膜35例;腺瘤癌变组织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25例)中Survivin、COX-2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在鸡皮样黏膜和腺瘤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和COX-2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腺瘤旁CSM和腺瘤癌变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且二者在前两组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两组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腺瘤病灶旁CSM可能是一种原发性癌前病变,在结直肠腺瘤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时应同时处理,以减少结直肠腺瘤癌变的机率.  相似文献   
89.
Ki-67抗原在实性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2种常见类型实性成釉细胞瘤的细胞增殖性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Ki 67抗原在 3 0例 2种常见实性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其阳性染色指数。结果 :滤泡型成釉细胞瘤阳性染色指数 (4 .3 1± 2 .2 5 ) %明显高于丛状型成釉细胞瘤 (3 .76± 1.96) %。结论 :不同类型实性成釉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 ,滤泡型成釉细胞瘤的细胞增殖能力较丛状型强 ,生物学行为上更具侵袭性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口腔癌术后近距离腔内照射控制复发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口腔癌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患者238例,其中143例单独给予近距离腔内照射,95例同时给予近距离腔内照射和外照射.100例同期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作疗效对比.计算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结果: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腔内照射或同时配合腔内及外照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62%和22%,79%和62%以及71%和43%,3种治疗方法对肿瘤的5年和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是54%和52%,78%和76%以及72%和69%.UICC分期、病理分级、组织来源及肿瘤发生部位对生存率和局控率均有重要影响.结论:术后配合放疗可有效地控制口腔癌术后复发,尤以术后配合腔内照射更佳,该方法治疗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可望成为新的、常规的口腔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