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摘要 目的:设计一套用于评价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培训效果的调查问卷。 方法:以基于健康相关行为模式的知信行理论为指导,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用于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培训的问卷,再根据国际量表设计通用的德尔菲(Delphi)法,对19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两轮的问卷函询,最终确定了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培训的调查问卷。此问卷共21个问题,包括了知识、信念以及行为三个维度。以问卷回收率评价专家的积极性;以权威系数评价专家的权威性。统计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描述问卷得分情况;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专家评分一致性进行分析。 结果:两轮专家函询共发出38份问卷,第一轮回收19份,第二轮回收18份,两轮函询总回收率97.37%,专家积极系数为97.37%;专家判断依据Ca值为0.93,专家熟悉程度Cs值为0.92,专家权威系数Cr值为0.92>0.7。问卷评价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知识维度的两轮结果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16(P<0.01)和0.24(P<0.01);信念维度第二轮结果有显著性意义0.14(P<0.05);行为维度第一轮结果有显著性意义,为0.14(P<0.05)。 结论:通过Delphi法进行专家函询形成的一套基于知信行理论的问卷,可用于评价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培训的教学效果,了解康复医疗从业人员对于团体标准的认识、信念及相关行为情况。  相似文献   
42.
胎儿的前、后交叉韧带外被复于丰富的滑膜组织。前交叉韧带的血管来源于膝中动脉韧带支和髌下脂肪垫的一些小血管。膝中动脉从髁间窝后口进入膝关节,发交叉韧带支。自前、后交叉韧带近端向前穿至膝关节腔,在滑膜下沿交叉韧带表面由近端向远端分布:髌下脂肪垫的血管来自于膝下内、外动脉,成血管网分布于其实质。尚有一部分血管沿前交叉韧带的胚骨附着处的滑膜下由远端向近端分布。后交叉韧带的血管来自于膝动脉的韧带支和后部关节囊的一些小血  相似文献   
43.
血管球瘤属罕见病例,临床上易被误诊、误治。近十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多能早期就诊。我院于1993-08~2000-11共收治6例,均经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及对本病的诊治经验做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例,女5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2岁,平均32岁。其中发生在左前臂掌面皮下者1例,示指甲下者2例,环指甲下者2例,拇指指腹侧者1例。病程1~6年,术后随访0.5~7年。全部病例均无明显外伤史,早期出现患指隐痛,穿衣、持物等均能引起疼痛,晚期逐渐加重呈敏锐的局部针刺样疼痛。其特点是:不碰不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髌韧带血供的特点,为临床交叉韧带移植重建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成人和胎儿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以及胎儿墨汁灌注组织透明和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髌韧带的动脉来源、分布特点,并测量胎儿韧带内微血管密度。结果:髌韧带的动脉来自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膝降动脉和膝下内侧动脉的分支;胎儿髌韧带不同区域微血管密度不同,以韧带中心部位密度最低。结论:髌韧带中心部为相对乏血管区,对以髌韧带为替代物行交叉韧带重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不同参数次声对大鼠心肌 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用8 Hz的90、130 dB次声分别作用于大 鼠1、7、14、21和28 d,每日2 h,观察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次声作用组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随时间延长及声压级水平升高 而逐渐增加(P<0.01)。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浓 度的变化,其变化与次声暴露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次声暴露后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变化,检测血清睾酮和睾丸组织SF-1,StAR及P450sccmRNA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12在西京医院实验外科次声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性、雌性大鼠各72只,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次声干预组(64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次声干预组大鼠又按干预时间和强度分为8个亚组:次声干预1,7,14,21d给予8Hz、130dB次声组;次声干预1,7,14,21d给予8Hz、90dB次声组;8只/组。各组大鼠根据上述分组分别给予次声作用1,7,14,21d,1次/d,2h/次。空白对照组不予次声作用。②在进行交配实验前,对72只雌鼠进行激素预处理。分别于次声作用各时间点结束后30min内,将每只雄性大鼠分别放入笼中5min,令其适应环境。然后每笼投放1只预处理的雌鼠,记录40min内雄鼠爬背潜伏期、爬背次数、射精潜伏期、射精次数。③次声干预1,7,14,21d各时间点,上述指标观察结束后,检测血清睾酮浓度和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SD成年雄、雌鼠各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随着作用时间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加重;而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作用1d和7d时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增加(P<0.05),扑捉次数和射精次数减少(P<0.05);作用14d和21d时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②次声暴露对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降低(1d和7d)而后又略有回升(14d和21d)。③次声暴露对大鼠睾丸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强度为8Hz、130dB次声作用的大鼠各指标表达水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强度为8Hz、90dB次声作用的大鼠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表达水平于1,7d降低(P<0.05),而14,21d略有回升(P>0.05),各时间点类固醇合成因子1mRNA表达水平虽有波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随着8Hz、130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减退逐渐加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特点;随着8Hz、90dB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大鼠性行为先出现减退,随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睾丸组织类固醇合成因子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mRNA的表达和睾酮合成的变化与大鼠性行为改变平行。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8只,每组动物再分为治疗3,7和14 d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参照Longa等的线栓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低频电刺激组于造模术后3 d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模型对照组应用相同的低频电刺激仪治疗,但不予以电流刺激,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给予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和网屏试验等功能评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低频电刺激组大鼠运动功能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低频电刺激组缺血性半影区的GFAP阳性率较模型对照组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可能是低频电刺激能增强GFAP的表达,促进缺血后脑的可塑性变化,构成了脑梗死后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在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ES安慰治疗组和FES治疗组共三组,每组又分为治疗0d、3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共6只,术后3天开始FES治疗。FES治疗引起瘫痪侧伸腕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半影区MAP-2变化。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治疗组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