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1篇
  免费   988篇
  国内免费   251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359篇
口腔科学   88篇
临床医学   641篇
内科学   269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17篇
特种医学   334篇
外科学   155篇
综合类   1913篇
预防医学   440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580篇
  27篇
中国医学   2774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1059篇
  2022年   742篇
  2021年   812篇
  2020年   603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探索高颖教授辨治失眠的总体药症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高颖教授2015年5月~2019年4月期间门诊病例数据库中失眠患者的诊疗信息,运用SPSS20.0软件对频率大于10%的35种症状和40味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并对聚类后的药症组群进行对应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349诊次),聚类分析得到7个症状组群、6个药物组群和5种药症组群对应关系,药症组群间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医师辨治失眠以安神、清热、养阴、疏肝、健脾、行气、化痰为核心治法,以一贯煎、二至丸、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温胆汤、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等为常用类方;医师经验方以丹参、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为主要组成,对治疗失眠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结论:药症聚类分析以及聚类后的对应研究,能够获得医师辨证论治失眠的核心思路和主要规律,可以为中医临证经验挖掘的方法运用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可以反馈指导失眠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蓬勃兴起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崭露头角,二者的融合不断加深,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争议挑战也引发了诸多思考。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入手,对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断、智能决策与数据挖掘、健康管理及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AI视域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赋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临床信息系统分析总结真实世界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健康信息系统确诊的糖尿病肾病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诊疗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关联规则,采用web节点建构药对关联网状图;运用SPSS 25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477例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DKD患者,在1203条方剂信息中,涉及中药462种;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黄精、石斛、山茱萸、麦冬;使用频数前5类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气药、补阴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调经药、息风止痉药;在30味高频药物中,苦、甘、辛药味最为常见;药性寒、温数量接近;归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居多;关联规则提示,药物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组合为地龙-当归-僵蚕,因子分析共得到5个有效因子,累积贡献率为47.33%。结论 中医药治疗DKD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同时,兼顾对瘀血、湿邪和痰饮的治疗,结合证型,可考虑使用黄芪、黄精、石斛、山茱萸、麦冬、金蝉花等药物的使用,清热燥湿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可适当加入,为使邪有去处,大黄、车前子或可增添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数据挖掘法分析周珉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用药规律,探讨相关病机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5月周珉教授门诊期间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周珉教授临床经验,进行原发性肝癌病机探讨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收集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176首,涉及中药235种,列出方剂中的高频药物及组合规律。[结论]总结原发性肝癌以"湿热痰毒、气阴两伤"为基础病机,"清热化湿、健脾养阴"治则贯穿原发性肝癌治疗始末,同时,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及治疗措施,权衡"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分配,斟酌应用"攻毒散结""行气化瘀"等治法,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血管性认知障碍作为脑血管病致残结果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AD,成为与年龄相关的认 知障碍和痴呆的第二大原因。目前血管性痴呆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 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阶段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预防痴呆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今血管性认知障碍研 究的热点。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认知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更加深入 的了解VaMCI 患者在神经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为早期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带来了新的希望。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用于该病并将其与神经心理学评估结合用来诊断VaMCI将会成 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是由2味或2味以上中药遵循中医理论组合而成的方剂。多味中药在合适的剂量配比之下,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药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统的"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成分、药效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多种数理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也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虽促进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研究,但还需进一步建立适合中药复方配伍复杂关系的研究方法,以阐明中药复方及其成分/组分配伍的内在规律,进而构建新的现代中药复方,这也是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饥饿状态下大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糖、食欲素和饥饿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2名饥饿状态下(禁食20 h后)及与之匹配的19名非饥饿状态下受试者的静息态f MRI数据,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全脑标准化低频振幅值(mean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m ALFF)的差异,将差异脑区的m ALFF值提取出来分别与血糖水平、饥饿素和食欲素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非饥饿组相比,饥饿组受试者左侧脑岛m ALFF值显著增高,右侧前额叶皮层m ALFF值显著降低(单个体素P <0. 001,体素数≥2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饥饿组受试者左侧脑岛m ALFF值与食欲素A水平呈正相关(r=0. 45,P <0. 05)。结论:饥饿状态下脑岛和前额叶皮层的自发神经活动发生改变,且左侧脑岛的自发神经活动与食欲素A水平相关。研究结果提示,脑岛和前额叶皮层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变化与个体饥饿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文献中皮肤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应用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数据库",对近10年运用皮肤针疗法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统计分析。总结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结果:皮肤针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应用频次最高的科属为皮肤科(287次),占所有科属频次的50.98%;皮肤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其在临床中治疗疾患治愈率最高的为皮肤科,愈显率最高的科属为外科;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治疗病种广泛,不同叩刺力度有不同适应症,相同疾病亦要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叩刺力度。结论:皮肤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规律和特点,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未来发展中,皮肤针的作用应被充分发挥,积极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