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囊肿分层切除法显微外科治疗的小儿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疗效。结果患儿肢体肌力在短期内(1~3天)进行性下降者5例。MRI特点分为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种表现,典型表现者11例,非典型表现者5例。全部病例行颈后正中入路将囊肿分为两部分切除,病理结果均为神经管原肠囊肿,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5例为单纯的神经管原肠囊肿未合并其他畸形,采用颈后入路将囊肿分两部分切除均获近全切除;1例为肠源性囊肿、脊髓脊膜膨出、椎体发育畸形及脊髓内畸胎瘤的复杂畸形,行脊髓脊膜膨出切除术同时行软性神经内镜切除囊肿术后半年复发,再次行后正中入路近全切除囊肿。随访8~38个月(平均30.2个月)无复发,症状完全消失14例,症状改善2例。结论颈髓腹侧神经管原肠囊肿其病情发展迅速,熟识其临床表现和MRI特点,尽早诊断及手术,合理评估手术难度至关重要,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囊肿分两部分切除囊肿可提高囊壁切除程度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开颅手术治疗18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其中囊肿部分切除并囊肿-脑室沟通术1例,1例因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而同时行血肿壁切除术。囊肿-腹腔分流术8例,其中因合并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6年,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头颅CT或MR2复查示囊肿消失10例,显著缩小15例,无变化1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对改善患者症状均有良好效果,但各有优势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和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椎管内肠源性和2例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2例椎管内囊肿均常规行脊柱X线及MRI检查,术前无1例确诊,术中仅1例高度怀疑,术后病理证实肠源性囊肿Ⅰ型7例、Ⅱ型3例,支气管源性囊肿Ⅱ型2例;12例中6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2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腔-蛛网膜下腔沟通术。结论①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诊断较困难,脊柱MRI是其首选辅助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②对于椎管内囊性病变术前均应考虑肠源性囊肿的可能,术中应留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③椎管内肠源性和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应在保留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囊壁,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囊肿55例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5例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行囊肿切除术12例,囊肿大部分切除 蛛网膜下腔疏通术27例,囊肿部分切除 脑池分流术4例,囊肿-腹腔分流术9例,3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例未手术者因囊肿为非"责任"病灶而采取针对性治疗好转.结论 蛛网膜囊肿在明确"责任"病灶的前提下应积极手术治疗,囊肿-腹腔分流术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管内硬膜下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并发症以及预后。结果囊肿位于胸段5例,腰段4例。临床表现以疼痛4例,肢体乏力4例,肢体麻木伴感觉障碍3例,疼痛伴肢体麻木、无力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尽量切除囊壁,与脊髓粘连紧密的不必勉强切除。术后随访1年到6年,术后5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缓解,2例症状缓解不明显。结论对于有症状椎管内硬脊膜下蛛网膜囊肿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术中完全切除囊壁是减少术后复发的关键,但与脊髓的粘连程度是影响囊壁能否全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囊肿全切除23例,大部切除14例,部分切除加脑池交通术5例。术后复查CT,29例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平均随访1年,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改善。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疗效满意。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和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所采用的手术方法有:①脑室分流手术;②囊肿-腹腔分流术;③囊肿切除;④囊肿切除加囊肿-脑池分流术,或囊肿部分切除(即囊肿开窗术),或囊肿切除加脑室-脑池分流术。结果:其主要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和中线综合征为主。上述方法中单纯囊肿壁切除只能使部分病人的病情缓解,脑室分流或囊肿切除加脑室分流手术的疗效较好。结论: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单纯囊肿切除不能解除多数病人的梗阻性脑积水。作者根据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提出:对交通性蛛网膜囊肿采用单纯性脑室分流术,对非交通性者采用囊肿切除加脑室分流手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98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非交通性47例均行于术治疗.4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脑池开放术,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所有手术病人手术顺利,各种术式各有利弊.结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应根据囊肿大小、临床症状体征、与蛛网膜下腔是否交通及年龄来决定治疗方式.手术首选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脊髓背侧正中入路行囊肿减压并囊壁切除术。术前、术后短期及末次随访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随访期间复查MRI, 以观察囊肿有无复发。结果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约占同期收治的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3.86%(9/233);发病年龄为10~61岁, 成年患者男女比例为2/5。首发症状主要为躯体疼痛(6/9)和肢体无力(4/9), 可伴有急性病程(4/9);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1例, Ⅱ级4例, Ⅲ级4例。9例患者中, 7例囊肿大部分切除, 2例囊肿部分切除, 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MRI提示囊肿均明显缩小。术后短期(术后1周)内4例症状完全缓解, 5例部分缓解, 其中4例随访期间症状进一步改善。1例失访, 另外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61个月, 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 残留囊肿无增大。末次随访时, 8例患者的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临床罕见, 成人中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经头颅MRI和/或CT确诊的5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术,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分流术。结果随访3月~5年(平均15月)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行开颅手术的18例患者中,15例患者囊肿体积缩小或消失;行分流手术的8例患者中,5例患者囊肿体积缩小或消失。结论难治性癫痫、高颅内压和出现脑组织受压的体征仍是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可靠指征。锁孔入路囊壁开窗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仍是治疗蛛网膜囊肿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最常见症状为面部麻木或感觉减退。按肿瘤位置分为5型:颅中窝型3例,颅后窝型8例,颅中后窝哑铃型26例,颅中窝颅外型2例,颅中后窝颅外型2例。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13例,颞底经天幕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1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随访13例,时间3~84个月,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三叉神经鞘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化手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程度和较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4例垂体大腺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野恢复情况和手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术后行MRI、视野复查显示,近全切除23/34例(67.65%),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91.30%;次全切除5/34例(14.71%),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80.00%;大部分切除4,34例(11.76%),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75.00%;部分切除2/34例(5.88%),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50.00%;术后总体视野恢复好转率85.29%;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前血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下降与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仁2.57,P〈0.05;后者仁3.01,P〈0.05)。随访28例,随访4-73个月,平均27个月。15,28例(53.57%)治愈,10/28例(35.71%)控制,3/28例(10.71%)复发。9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结论: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野缺损、能明显降低功能性腺瘤患者的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第三脑室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经前纵裂胼胝体人路行显微手术,术中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前MRI示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前部68例(44.4%),第三脑室中部36例(23.5%),第三脑室后部49例(32.0%)。结果术后MRI证实手术全切123例(80.4%).大部切除26例(17.0%),部分切除4例(2.6%)。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45例(29.4%),脑室内出血13例(8.5%),癫痫15例(9.8%),脑积水14例(9.2%)。随访153例,时间3个月一5年。死亡15例,肿瘤复发或进展55例,其中2l例再次手术。结论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对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暴露良好,可直视下切除肿瘤,手术全切率高。联合术中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颈部哑铃形肿物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部哑铃形肿瘤常用手术方法及手术入路。方法 大多数肿瘤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或部分椎板切除及单侧小关节切除进行手术,部分病例经颈前外侧及后正中联合入路手术。术中切除肿瘤在显微镜下进行。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MRI检查示肿瘤全切,1例脊膜瘤术后半年复发,再次手术后痊愈。术后大多数病例症状明显改善,无加重及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可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37例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IAC时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24例行囊肿切除及脑池交通术,3例行囊肿切除术,10例行神经内镜下造瘘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7月,34例症状或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1例死亡.2例发生NPPB(1例治愈,1例死亡),头颅CT或MRI提示囊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有小脑幕上抬或颅骨变形、受压征象.内镜手术病例中未发生NPPB.结论 显微手术疗效确切,是大多数IAC的首选治疗方法;如预计发牛NPPB可能性较高,可行神经内镜下造瘘术;头颅CT或MRI可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大剂量脱水、激素治疗对NPPB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经显微手术治疗的6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主体生长方向、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51例鞍结节脑膜瘤经翼点入路,6例经额下入路,5例经额下翼点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和SimpsonⅡ级切除肿瘤55/62例(88.7%),SimpsonⅢ级切除7/62例(11.3%),无手术死亡病例。对6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限4~96个月,平均随访期38.6个月。47/62例(75.8%)恢复正常生活,12/62例(19.4%)可生活自理,3/62例(4.8%)日常生活需他人帮助,随访期间3/62例(4.8%)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确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 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治73例椎管内肿瘤,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67例,全切除率为91.78%;大部分切除(切除范围≥90%)5例;部分切除(切除范围〈90%)1例。术后3例死亡,1例失访。余6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5个月,平均15.9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现椎体滑脱及脊椎畸形等不稳定征象。结论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能够切除绝大多数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疗效肯定,脊柱稳定性保持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