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慢性失眠(CI)是认知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常与认知损害相互作用,导致痴呆的发生。鉴于CI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其诊断需要生物学标志物,而血液标本采集的简便、易行性,使血液生物学标志物更易用于临床。现就CI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现状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CI相关认知损害中的作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干预CI相关认知损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莹 《四川精神卫生》2010,23(3):188-191
睡眠障碍在抑郁症中常见,是抑郁症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之一。据报道超过90%的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失眠或白天睡眠,有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抑郁症的相关失眠有三种重叠形式,即入睡困难、维持睡眠或睡眠连续性发生障碍以及早醒。而早醒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抑郁症最具有特异性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1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患者对于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常见的失眠类型包括:(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 ;(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 h ;(5)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思睡、乏力等。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 -3)提出病程≥3个月称为慢性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为急性失眠障碍。DSM -5还强调在诊断时要特别说明失眠是发作性(症状持续1~3个月)、持续性(症状持续≥3个月)还是复发性(1年内≥2次发作)。  相似文献   

4.
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的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因此我们观察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质量的差异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影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共收录慢性失眠患者55例,男24例,女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原发性失眠症诊断标准,采用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失眠。排除患有符合DSM-IV轴I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收录正常对照组共15名,男8名,女7名。其中性别及年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有超过1周失眠主诉者及患有符合DSM-IV轴I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所有受试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在多导睡眠仪监测前3d连续的睡眠日记;并在睡眠监测前晚进行一夜的预睡。结果①分析显示,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无论主观或客观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主观睡眠时间为(157.8±141.7)minv.s(423.4±42.8)min,P<0.001;客观睡眠时间为(332.2±154.7)minv.s(418.1±47.8)min,P=0.009;主观入睡潜伏期为(80.3±73.7)minv.s.(19.2±8.6)min,P<0.001;客观睡眠潜伏期为(23.2±25.4)minv.s.(7.7±4.7)min,P=0.017;主观睡眠效率为(0.52±0.27)v.s.(0.91±0.05),P<0.001;客观睡眠效率为(0.67±0.28)v.s.(0.90±0.07),P<0.001]。②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失眠患者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PSG监测值[(80.3±73.7)minv.s.(23.2±25.4)min,P<0.001],主观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低于PSG监测值[分别为(157.8±141.7)minv.s.(332.2±154.7)min,P<0.001;(0.52±0.27)v.s.(0.67±0.28),P<0.001];而正常对照组除在主、客观睡眠潜伏期存在差异[(19.2±8.6)minv.s.(7.7±4.7)min,P=0.019]外,其他观察值均无明显差异。③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潜伏期差值与STAI总分、TAI及SAI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374及0.397,P<0.05),而与病程、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主客观睡眠效率差值与STAI各项目分及病程、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过分夸大失眠严重程度的倾向,主客观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均有明显的差别,其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的差异与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及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焦虑症状在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失眠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对睡眠状况主观感知和客观评估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失眠患者主观睡眠感知的特点.方法 通过睡眠日记晨间评估项目和多导睡眠图监测获取受试者的睡眠自我评估参数及客观睡眠参数.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等描述失眠程度并进行初步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失眠组受试者的睡眠自我评估参数和多导睡眠图监测参数均显示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效率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睡眠自我评估参数与多导睡眠图监测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失眠组这种差异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尤其足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误差.失眠组受试者睡眠自我评估误差呈现双向性.失眠组受试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呈正相关(P<0.0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睡眠自我评估参数中的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P<0.01).结论 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其对睡眠状态的自我评估误差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且具有双向误差之特点,包括对睡眠状态的低估(夸大睡眠障碍)和对睡眠状态的高估(忽视夜间的睡眠缺失).焦虑情绪可能与睡眠潜伏期感知误差具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睡眠个人信念及态度与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48例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失眠症患者,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测评其睡眠信念与态度,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睡眠问卷(SQ)测评其睡眠质量和嗜睡状况等主观睡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客观睡眠,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BAS-16评分与患者主观睡眠总时间呈正相关(r=0.347,P0.05),与AIS评分呈负相关(r=-0.508,P0.01),与客观睡眠总时间无线性相关(P0.05);失眠恐惧评分与N1期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360,P0.05),害怕失眠后果评分与N3期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366,P0.05),失眠恐惧评分与微觉醒(r=-0.354,P0.05)和微觉醒指数(r=-0.338,P0.05)呈负相关。结论错误的睡眠个人信念及态度与主观总睡眠时间减少、日间嗜睡增加、客观微觉醒增多相关,但与客观睡眠总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7.
睡眠障碍是儿童神经科常见的问题,可单独发生或伴随其他神经疾病发生。睡眠障碍对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会发展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造成损害。但是,一直以来,神经科医师对儿童睡眠障碍的认识相对较少,也缺乏睡眠评估和诊治的能力。失眠是儿科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慢性睡眠障碍导致患儿白天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睡眠日记是诊断失眠的有力工具,行为咨询是儿童失眠管理的基础,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异态睡眠和发作性睡病可能被误诊为癫痫发作等其他神经科疾病,导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生活管理,出现不适当的药物暴露。文章着重介绍儿童失眠、异态睡眠和发作性睡病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研究现状,以期帮助神经科医生在诊治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过程中,准确诊断、提高对睡眠症状的评估及干预水平,优化疾病管理,改善患儿的睡眠状况,缓解家庭压力及照顾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帕金森病 (PD)相关性睡眠障碍有多种形式 ,其发生率可达到 70 %左右[1,2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 ,导致日间疲乏或严重后果 (如影响驾驶安全 ) [3 ] ,其发生涉及多种因素 ,但确切机制不明 ,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常见睡眠障碍形式1 失眠 (insomnia) :是主观睡眠感不足导致白天疲乏、头昏脑胀等症状。客观标准是多导睡眠图 (PSG)证实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 ,觉醒时间 >30min ,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每晚 <6 5h。失眠是PD患者常见睡眠障碍主诉之一 ,如Caap Ahlgren等报道 10 2例不同病期的中、重度功能障碍的门…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神经衰弱和正常人的睡眠障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0例抑郁症患者,30例神经衰弱患者以及15例境遇性失眠者的多导睡眠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具有失眠主诉的受试者均有某些睡眠指标的异常,同时其失眠症状也与自身的主观体验有明显的关系。与30例正常试者对照,抑郁症组快眼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强度和密度增高,REM睡眠次数增加,这些改变可能反映了抑郁症的电生理特征。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相应指标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显示这两种疾病之间有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失眠相关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筛选老年慢性失眠患者107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睡眠观念态度量表(DBAS)评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失眠相关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睡眠障碍(OR=16. 064,P=0. 003)、睡眠潜伏期(OR=10. 567,P=0. 032)、习惯性睡眠效率(OR=21. 697,P=0. 006)、睡眠紊乱(OR=24. 754,P=0. 008)是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相关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潜伏期长、习惯性睡眠效率低、睡眠紊乱严重是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罹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症状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睡眠的结构特征。方法对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且具有明显失眠症状的患者71例,进行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以及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随机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睡眠症状方面表现出睡眠潜伏期长、维持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日间功能受损、过多依赖安眠药。睡眠进程和连续性方面: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均短于对照组,清醒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SL)长于对照组;睡眠结构方面:N1、N2比例长于对照组,N3、REM比例短于对照组;REM指标:REM潜伏期(RL)、REM周期数、REM时间(RT)均短于对照组,REM密度(RD)、REM活动度(RA)、REM强度(RI)均长于对照组。在抑郁症失眠组中,HAMD总分与,TST、TIB、SE、SMT、RL显著负相关;与RD、RA、RI正相关;HAMA总分与TST、TIB、SE、SMT负相关;PSQI总分与TST、TIB、SE、SMT显著负相关;睡眠潜伏期因子与SL、N2%显著负相关;睡眠持续性因子与TST、TIB负相关;催眠药物因子与SE、SMT、SL、N2%正相关。结论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失眠症状与普通失眠症相似;多导睡眠图的结果表明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及REM指标系列改变;抑郁的严重程度与REM指标相关,REM睡眠的改变可能是特异性的,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30例抑郁症患者、30例神经衰弱患者以及15例境遇性失眠者的多导睡眠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具有失眠主诉的受试者均有某些睡眠指标的异常,同时其失眠症状也与自身的主观体验有明显的关系。与3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抑郁症组快眼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强度和密度增高,REM睡眠次数增加,这些改变可能反映了抑郁症的电生理特征。神经衰弱组REM睡眠潜伏期、活动度、强度和密度与抑郁症组相应指标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显示这两种疾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特征及其差异,为心理应激性失眠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自评量表(SRSS)对43例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对患者的客观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PSQI和SRSS分别为(14.0±3.2)分和(32.4±5.0)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7分和(22.1±5.5)分。与PSG睡眠参数常模比较,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各睡眠时相、睡眠结构短觉醒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但长觉醒次数(9.7±4.7)次较常模5次明显增多;主观SL(55.7±52.7)min,较客观SL(18.8±20.0)min显著为长(t=-4.619,P=0.001);主观TST(306.3±113.1)min,较客观TST(376.8±46.7)min显著为短(t=-3.764,P<0.001)。结论: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存在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具有高估SL,低估TST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特征。方法收集6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18岁青少年组37例, 18岁成人组27例,对比其临床症状、多导睡眠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的结果。结果 64例患者均表现为日间嗜睡,两组睡前幻觉和睡瘫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青少年组猝倒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 0.05),青少年组的夜间失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和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成人组(均P 0.05),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成人组(P 0.05)。成人组睡眠质量较青少年组差(P 0.05),且呼吸暂停指数和腿动指数值均明显高于青少年组(均P 0.05);两组平均睡眠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REM睡眠潜伏期和入睡期始发的REM睡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识别典型症状的同时应积极排查非典型症状和伴随疾病,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完备的多导睡眠监测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Prion病是由传染性朊蛋白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死性神经变性脑病,睡眠障碍在Prion病中十分常见,也是其诊断特征之一.其中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表现为严重的生理睡眠缺失及特殊梦幻状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过度运动;多导睡眠图早期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消失,无法产生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生理循环.除PET扫描呈现丘脑低代谢,神经病理学观察可见丘脑神经元大量缺失,尤其是丘脑前核和背内侧核.尽管睡眠障碍亦常见于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但并非该疾病特征,仅是丘脑受累标志;多导睡眠图所见频繁觉醒,除与丘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朊蛋白生物学功能障碍即朊蛋白病发病的共同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以包括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精神症状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帕金森病诊断主要依据是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对左旋多巴等治疗的反应性,尤其在发病早期尚缺乏特异的生物学诊断指标。相对于运动症状而言,目前认为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其中抑郁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约40%~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失眠症患者及2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睡眠调查及全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结果:失眠症组主观入睡时间、醒觉次数、睡眠潜伏期的评估值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主客观入睡时间的评估显著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对失眠障碍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在临床诊断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或睡眠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等表现等组成的综合征,但它并非是一个明确的临床诊断名称.  相似文献   

19.
失眠又称入睡障碍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或睡眠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等表现组成的综合征,但它并非是一个明确的临床诊断名称。总体上,青年人失眠患病率为10%,中年人为20%,65岁以上老年人为35%~50%,轮班人员为40.5%。失眠全球高发,我国是失眠最高发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共病不同失眠症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首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016年收治的CPAP治疗患者共计202例。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等一般资料以及Epworth嗜睡量表、诊断夜和压力滴定夜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析OSA伴睡眠维持困难组与其他失眠障碍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OSA共病失眠患者平均年龄(48.95±11.75)岁。单纯OSA患者平均年龄(48.39±11.23)岁。与OSA伴入睡困难或早醒相比,OSA伴睡眠维持困难组在CPAP治疗后的2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比例、3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比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平均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共病不同失眠症状的OSA患者对CPAP治疗反应不同。针对失眠症状的个体化治疗并结合OSA的CPAP治疗,有助于帮助此类患者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