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NGF、PCNA与泌乳素垂体瘤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垂体瘤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泌乳素腺瘤中两种NGF及PCNA的表达情况,NGF对泌乳素腺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二者与卒中、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p75-NGFR的表达在卒中组、侵袭性垂体腺瘤、高泌乳素水平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而PCNA表达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者在各组中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75-NGFR、PCNA表达水平能间接反映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增殖活性及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c-myc、p53与垂体腺瘤侵袭、增殖能力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PTTG、c-myc、p53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PTTG和PCNA表达水平在侵袭性和复发性垂体腺瘤中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而在复发性垂体腺瘤组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myc的表达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和复发性垂体腺瘤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p53在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PTTG和PCN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增殖能力密切相关,而c-myc和p53还不能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16、P27表达与垂体腺瘤PC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7、P16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腺瘤的P16、P27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16、P27与PCNA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垂体侵袭腺瘤P16、P27蛋白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性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非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蛋白表达在非复发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P16、P27蛋白表达异常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PCNA有关。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中PCNA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良性垂体腺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垂体腺瘤中PCNA的表达。结果 PCNA的表达在垂体腺瘤患者中,复发者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囊性变组与非囊性变组及巨大型组与非巨大型组中,PCNA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CNA蛋白表达较准确地反映了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作为判断复发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16、TGF-β1、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低于非复发组.结论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们的表达情况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癌基因相关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癌基因产物c -erbB2 、EGFR、P2 1 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ABC法 )测定上述蛋白在 67例该类肿瘤和 2 2例非侵袭性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巨侵型腺瘤中PCNA ,c erbB2 的阳性表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 ;巨侵型腺瘤中细胞间变组的PCNA、c erbB2 、EGFR及P2 1 的阳性表达高于非间变组。  结论 垂体瘤的侵袭性生长方式及其细胞间变与基因水平的调控障碍有关 ,可据此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测定c-erbB2,EGFR,P21及PCNA在67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巨侵型腺瘤中PCNA,c-erbB2的阳性表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巨侵型腺瘤中细胞间变组的PCNA,c-erbB2,EGFR,P21的阳性表达高于非间变组。垂体瘤的侵袭性生长方式及其细胞间变与基因调控障碍有关,可据此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16、P27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腺瘤的P16、P27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16、P27蛋白表达水平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垂体侵袭腺瘤P16、P27蛋白表达较非侵袭组明显减低;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非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蛋白表达非复发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在垂体腺瘤发生过程中三者的表达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结论:P16、P27蛋白表达异常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PCNA有关。  相似文献   

9.
PTTG、MMPs、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及它们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0例,其中侵袭性26例,非侵袭性24例,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并分析比较PTTG、MMP-2、MMP-9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和VEGF与MMP-2、MMP-9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TTG、MMPs、VEGF的过度表达有关,PTTG、MMPs可作为辅助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Ki-67、MMP-9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及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垂体腺瘤患者标本的Ki-67、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1);侵袭性腺瘤复发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腺瘤非复发组(P<0.01),且Ki-67、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且两者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综合判断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判断标准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行经蝶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侵袭性垂体腺瘤82例,随访时间5~30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病理检查以鞍底硬膜浸润的发生率最高。PRL腺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无功能腺瘤(P<0.01),无功能腺瘤、GH腺瘤与ACTH腺瘤之间相差不明显。PRL腺瘤的复发率较无功能腺瘤和GH腺瘤高(P<0.05)。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导致手术全切几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率(PCNA L1)作为垂体瘤增殖状态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35例垂体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结果 全部垂体瘤PCNA均为阳性,浸润组织平均PCAN L1明显高于局限组(55.2%、28.2%),巨腺瘤平均PCNA L1明显高于大腺瘤及微腺瘤(70.2%、37.1%、24%),复发组高于初发组(63.6%、42.3%)。结论 PCNA L1垂体瘤浸润性、大小、复发有关,对判断垂体瘤侵袭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121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平均随访(19.59±15.57)月。复发的定义:术后复查MRI再次发现肿瘤或已降低的生化指标再次升高;或者术后残余肿瘤MRI复查示连续3个序列肿瘤直径超过2 mm。结果 121例中,术后复发20例,复发率为16.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侵袭、肿瘤增殖、肿瘤切除程度与垂体腺瘤术后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病人需要延长术后随访期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CD147、Galeetin-3及微血管密度(MVD)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垂体腺瘤MRI侵袭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4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术后收集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垂体腺瘤标本中CD147、Galeetin-3及MVD的表达,分析MRI侵袭性表现与CD147、Galecfin-3及M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垂体腺瘤相关MRI侵袭征象中,肿瘤超过外切线、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50%、蝶窦侵犯、肿瘤形态不规则及双侧颈内动脉的不对称性均与CD147及Galectin-3的表达有关(P<0.05),肿瘤囊变坏死及瘤卒中与CD147及Galectin-3表达无关(P>0.05).结论 CD147及Galectin-3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MRI侵袭特征密切相关,CD147和Galectin-3可以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垂体相关转录因子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手术切除的无功能垂体腺瘤组织151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5个垂体相关转录因子(Pit-1、SF-1、GATA2、Tpit、ERα)的表达。结果 5个转录因子均阴性36例,Pit-1阳性91例,SF-1阳性11例,GATA2阳性9例,ERα阳性4例;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53例,多激素细胞腺瘤42例,零细胞腺瘤36例,促性腺激素(GnH)细胞腺瘤11例,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腺瘤9例,各类无功能垂体腺瘤病人的年龄和Ki-67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TSH细胞腺瘤体积最小、侵袭性比例最低(P<0.05),多激素细胞腺瘤、GnH细胞腺瘤和零细胞腺瘤体积较大(P<0.05),零细胞腺瘤P53阳性率最低(P<0.05)。5个转录因子阳性表达以40~59岁病人多见(P<0.05);Tpit阳性表达以男性多见(P<0.05),其余4个转录因子以女性多见(P<0.05)。Pit-1阳性病人血清GH、TSH水平明显增高(P<0.01),ERa阳性病人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GATA2阳性病人血清TSH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与5个转录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垂体相关转录因子可以为临床诊断无功能垂体腺瘤提供新依据,而且其阳性表达与无功能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and cavernous sinus invasion in pituitary adenoma. METHOD: Tissue samples from 54 pituitary adenomas were examined for expression of MMP-2 protei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sixteen tumors, the expression of MMP-2 mRNA was also examined by RT-PCR. Immunostaining was semiquantatively scored based on intensity (0-3) and distribution (0-3). RESULTS: There were 34 women and 20 men, with a mean age of 49.9 years (range 18-76). There were 12 tumors with cavernous sinus invasion, and 42 noninvasive cases. The MMP-2 score of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cavernous sinus invasion (3.9 +/- 0.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invasion (2.3 +/- 0.2; P < 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MP-2 score between macroadenomas (3.0 +/- 0.3) and microadenomas (2.1 +/- 0.4; P > 0.05), and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unctioning adenomas (2.8 +/- 0.3) and non-functioning adenomas (2.8 +/- 0.3; P > 0.05). We fou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MP-2 score and the Ki-67 labeling index (r2 = -0.05; P = 0.72). MMP-2 mRNA expression was also intense in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 than those without invasion (68.2 +/- 15.3; 21.8 +/- 8.2; P < 0.05).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MP-2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veness and invasion in pituitary adenoma but is not related to tumor size or secretory function. MMP-2 may be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the invasiv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