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后再出血,又称血肿扩大,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颅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HE发生的首要原因。白细胞介素(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等)通过介导炎症级联反应,产生神经毒性物质,改变血流动力学,破坏血管结构,诱发脑出血后再出血,但其神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故本综述在此探讨白细胞介素在脑出血后再出血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后肺组织炎症损伤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肺组织炎症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病理学常规HE染色法观察脑出血组和对照组肺标本的出血、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改变情况,在光镜下对白细胞、巨噬细胞进行记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肺组织存在明显渗出、出血及大量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炎症细胞记数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可以通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在3-5d时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ICH)继发脑损伤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其中血肿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至关重要.多种细胞及与其相关的炎症介质在ICH后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小胶质细胞及与其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而未行血液净化,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进行血液净化处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期间病死率(8.00%)较对照组(28.00%)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给予血液净化处理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颅内血肿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这些炎症因子与脑出血病灶及外周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高血压脑出血后24h,72h,7d和14d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检测IL-1β、IL-6、TNF-α的含量(实验组),并与30例正常体检的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液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血,并且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自身静脉血。实验组患者静脉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血清,且病情越重几种炎症因子水平越高。脑出血不同时期静脉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比较,在72h最高,此后呈下降趋势。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L-1β、IL-6、TNF-α参与了脑出血的炎症反应,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7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48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 485例中,术后发生癫痫62例(1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体积≥60 ml、血肿位于小脑、术后再出血、术后电解质紊乱、脑电图异常、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术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术前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是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癫痫发作发生率较高,对于血肿较大、血肿位于小脑、术后再出血、术后电解质紊乱、脑电图异常、术前CRP、TNF-α、IL-6水平升高的病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术后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7.
背景:ω-3鱼油脂肪乳可改变肝移植后机体的炎症状态。 目的:观察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移植后炎症因子谱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3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移植后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和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实验组移植后第2天在中长链脂肪乳中添加ω-3鱼油脂肪乳,连用6 d;对照组中长链脂肪乳中未添加。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移植后第5,8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和白三烯B4等不同程度下调;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三烯B5等不同程度上调;移植后第8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显著下降,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 (P < 0.01)。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说明肝移植后添加ω-3鱼油脂肪乳可调整促炎/抗炎因子平衡,纠正过度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09—2014-10我院接诊的5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肝脏疾病是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重视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肝脏疾病有利于再出血的识别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血肿冲洗液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2002年10月~2004年9月我科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血肿冲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h血肿冲洗液中即可检测出TNF-α、IL-1β、IL-6,在出血急性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脑出血后24h及以后的各时间点TNF-α、IL-1β、IL-6含量与患者脑出血量呈正相关,脑出血量越大,TNF-α、IL-1β、IL-6含量越高。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后的病理过程,其变化水平与疾病的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 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7-01—2018-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穿刺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未出血组70例,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原发出血量、GCS评分及糖尿病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及肝脏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均为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进行监测并处理,对预防术后再出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2006-2012年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术后发生再出血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23.1%(15/65),死亡率60.0%(9/15)。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及骨窗张力增高。结论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血压明显波动是造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妥善止血、术后积极控制血压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出现的情况及其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糖、年龄的关系。方法 根据11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了解与SIRS发生有关的因素。结果 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血糖高低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存在SIRS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率较不存在SIRS者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SIRS提示损害仍在进展,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王菲  邹英奇  王春燕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4):262-264,封3,232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会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形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黏附于脑内皮细胞,导致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spinal fluid barrier,BCFB)破坏、脑水肿和脑实质损伤,进而加重脑出血后脑损伤[1].  相似文献   

15.
药物涂层支架主要由支架、基质和药物3部分组成。药物涂层支架以金属支架为载体携带药物到达血管损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释放到血管壁内,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抗炎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抗迁移、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雷帕霉素、紫杉醇、放线菌素D等。支持内膜愈合的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雌二醇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这对血管内皮的增生与再狭窄有重要影响,部分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如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血清脂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10、血清白细胞介素18等对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支架置入宿主体内宿主所发生的变化与置入预期效果有何关系?文章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宿主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并分析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应用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35~79岁。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AHA)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75例置入Cypher支架。31例置入Firebird支架。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于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48 h和支架置入后6个月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 结果:10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6例患者发生了再狭窄,另70例患者没发生再狭窄。②置入后再狭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含量随着支架置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 < 0.01),且明显高于置入后无再狭窄患者(P < 0.01)。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炎症因子含量升高,在支架置入后出现再狭窄的患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2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4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2组,再出血组26例,对照组108例,分别采用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血压波动幅度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量、术后血压波动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有影响(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8-01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8例,其中术后再出血4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1例再出血病例临床资料并判断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基础疾病、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中血压等因素与术后再出血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出血量、显微手术技巧、使用止血材料、术后血压管理等因素与术后再出血密切相关(P0.05)。结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因素较多,术中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术后保持血压正常平稳等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急症,特别是重型出血死亡及致残率极高,目前治疗仍很困难,CT引导的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微创术)已广泛开展,无疑给脑出血抢救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创伤小的有效手段。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6(IL-2,IL-6)在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2001-04~2003-10我们测定了41例脑出血微创术前、后血清TNF、IL-2和IL-6含量,并对比分析以期深入研究微创术对脑出血病理生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肾移植后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越来越少,但是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无明显临床症状,血肌肝上升不明显甚至正常的亚临床排斥反应现象频繁发生。 目的:观察肾移植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6,8,10水平变化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相互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6/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 对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8例,男51例,女17例,年龄21~60岁。随访时间至少1年。正常对照人群20名。 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免疫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移植肾病理活检,将随访68例患者分为亚临床排斥组和无排斥组,观察无排斥组和亚临床排斥组干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6,8,10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IMMAGE全自动免仪疫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肾移植后,随访期患者白细胞介素2,6,8,10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时,白细胞介素6,8,10显著高于未发生排斥组(P < 0.01)。干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6,8逐渐降低,呈规律性的降至基础水平,白细胞介素6,8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2, P < 0.01;r=0.85, P < 0.01)。白细胞介素10在发生排斥时激剧上升,然后下降,甚至出现一过性低于基础水平,干预治疗有效后逐渐上升至基础水平。 结论:①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者其免疫功能仍有异常。②白细胞介素2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时变化不明显。③白细胞介素6,8在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与组织细胞的炎症损伤有关。④白细胞介素10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中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