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与脑梗死(CI)的发生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来检测入选者病毒DNA。结果 HCMV及HCMV在CI各组中均存在差异(P0.05),HCMV组间比较显示:比较无常见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及高危组均有差异.HSV的组间比较时无常见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结论这两种病毒可能是C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硬化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01—2015-01就诊我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同期选取健康者62例作对照,对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浆Lp-PLA2水平等进行分析,血浆Lp-PLA2和ACI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性别呈正相关,而与吸烟、饮酒史呈负相关(P0.05);而与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生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Lp-PLA2水平与ACI患者常见部分危险因素有相关性,可能是ACI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脑梗死和高同型半胱氨酸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3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3例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对照研究。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7例(32.08%),对照组为8例(15.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4.2±2.8)μmol/L,对照组为(14.8±1.4)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脑梗死患者性别、年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因素为自变量,以脑梗死发生为因变量,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存在直接相关性,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加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对于预防脑梗死发生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其与脑梗死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病例组,选取9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病例组传统危险因素水平: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脂蛋白(a)、尿酸,评价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的传统危险因素中尿酸、脂蛋白(a)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0.201,0.106,P0.05)。年龄、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尿酸、脂蛋白(a)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01—2016-01承德市承钢医院治疗的20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以及同期入院就诊的200例无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房颤、吸烟、高血压、家属史、颈部血管动脉斑块以及性别,其中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肥胖与脑梗死有相关性(P0.05);2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属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饮酒、房颤、吸烟、高血压、家族史、性别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素基因A10631G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LAA脑梗死患者11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5例及人群对照组112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技术(PCR-RFLP)分析肾素基因A10631G多态性与LAA脑梗死,及其与EH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CI的关系。结果 LAA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构成比、总胆固醇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构成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AA型,AG型,GG型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A及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55)。EH组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0631G基因型未被纳入回归方程。结论 REN基因A10631G位点多态性与EH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与LAA脑梗死的发生相关,但是回归分析并未证实该位点多态性是LAA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及与临床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死患者各6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病变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情况及血脂等指标。结果 2组颈动脉病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分叉处存在斑块且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易患急性脑梗死,应积极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基因C594T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111例)GPx-1基因C594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根据是否存在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史)将脑梗死组分为8个亚组,计算各亚组急性脑梗死的OR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GPx-1基因C594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P=0.28);经分层分析后,脑梗死组各亚组急性脑梗死的OR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x-1基因C594T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无相关性。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高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史)与GPx-1 C594T基因多态性共同作用时,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与疾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例脑梗死患者,4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4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并记录脑血管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组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析血浆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部分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与TIA患者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与NI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55,P=0.32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Hcy进入模型。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是与传统危险因素无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Hcy水平与其类型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例,脑梗死患者45例,同期选取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明显(F=30.152,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脑梗死组(t=8.153,P0.05),高于对照组(t=6.294,P0.05);脑梗死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68.89%),短暂性脑缺血组发作高于对照组(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脑梗死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警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R668Q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初发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对初发脑梗死350例,复发脑梗死340例,正常对照组360例患者的MMP-9基因R668Q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MMP-9的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初发脑梗死组及复发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吸烟的比率及LDL-C、血清MMP-9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复发脑梗死组LDL-C及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初发脑梗死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MMP-9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初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6,95%CI:1.031~1.072,P=0.028),但不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09,95%CI:0.428~1.006,P0.05)。三组MMP-9基因R668Q基因型(χ~2=0.625,P0.05)和等位基因(χ~2=0.424,P0.05)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 R668Q基因与脑梗死初发及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OR=0.770,95%CI:0.952~1.541,P0.05;OR=0.765,95%CI:0.577~1.376,P0.05)。结论 MMP-9基因R668Q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初发及复发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并分析其脑梗死相关传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测定362例急性脑梗死和62例对照组Hcy水平,对脑梗死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血浆Hcy水平(19.95±14.31)高于对照组(11.9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无相关性,回归系数均P>0.05。按Hcy水平分正常组、轻度增高组和中度增高组,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脑梗死有关,但与脑梗死传统危险因素无关,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及基因A561C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 以rs5361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199例脑梗死组和124例对照组人群E-selectin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rs5361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度分析,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5.4倍.脑梗死组AC+ 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 E-selectin基因A561C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浓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中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和中度以及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 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 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r = 0.48, P<0.05).结论 hs-CRP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hs-CRP检测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1—2014-06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93例)和老年组(107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病情严重程度、颈部血管斑块形成或狭窄、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2组的高血脂及阳性家族史无明显差异(P0.05),中青年组吸烟、饮酒以及肥胖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2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青年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防治方案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胱硫醚β-合成酶(CBS 844ins68)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循环酶法和PCR方法检测河南汉族300例脑梗死患者及261例健康对照者 Hcy水平及CBS 844ins68基因型,并进行测序验证。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空腹血浆 H 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因型相应的Hc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升高的tHcy水平和脑梗死发病相关,CBS 844ins68基因突变与脑梗死无相关性。结论血浆 Hcy浓度升高是河南汉族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BS 844ins68基因突变不影响Hcy水平,可能不足以构成河南汉族人群中脑梗死发病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和416例同期查体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yh polymorphism,PCR-RFLP)或直接测序法检测ADIPOQ基因多态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rs266729(-11377 C/G)的基因型分布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性、隐性和累加模式下,rs266729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rs266729的G等位基因变异能增加脑梗死的易感性(3种模式下OR值分别为:1.35、2.15、2.33)。调整脑梗死各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显性模式下rs266729仍与脑梗死易感性相关(P=0.049,OR=1.44)。rs822396(-3964A/G)和rs2241766(-45T/G)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s266729(-11377 C/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易感性相关;rs266729的G等位基因变异可能是脑梗死易感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D-二聚体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88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随机选取8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MMP-9及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MP-9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WBC、CH及M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TG、HDL、LPA、CRP、GLU及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无狭窄程度患者MMP-9以及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少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狭窄患者PLT、TG、HDL、LPA、CRP、GLU、PDW及MPV表达水平明显少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CH以及LD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及D-二聚体检测能够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为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十分重要的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Lp-PLA2含量,病例组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根据影像学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Lp-PLA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p-PLA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 007,95%CI 1. 004~1. 011),但校正血脂等因素后相关性降低(OR=1. 004,95%CI 0. 999~1. 010)。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新生血管III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OR=24,95%CI 1. 952~295. 061)。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中Lp-PLA2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一定程度上受血脂等因素的影响。应用CEUS技术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水平,新生血管等级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其中新生血管III级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未发现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