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急性炎性脱髓鞘型多神经病(AIDP)和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的预后. 方法 分析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科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GB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电生理分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IDP组(24例)与AMAN组(22例),不能分类4例,对出院时仍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结果 AIDP与AMA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颅神经受累情况、就诊及高峰时的病情评级、接受的治疗方法 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患者Hughes运动功能评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MAN组患者快速恢复、缓慢恢复的比例(63%,18%)均高于AIDP组(3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AN患者临床上存在快速恢复与缓慢恢复两种情况:对AMAN患者应予积极免疫治疗.以获早期恢复和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IVIG治疗20例(观察组)GBS患者,与20例(对照组)应用激素治疗GB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IVIG观察组按功能评定的临床分级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改善、感觉恢复等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观察组疗程短及痊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好,为治疗GB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脱髓鞘型与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比研究脱髓鞘型与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了解两种类型患者病情进展方式的不同.方法 根据电生理分型将62例GBS患者分为急性炎性脱髓鞘型多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与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Rxon neumpathy,AMAN)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IDP 31例,AMAN 22例,Miller Fisher综合征5例,混合型4例.其中AIDP与AMAN两组间年龄、性别、病前感染因素、颅神经受累情况以及就诊时及高峰时的病情严重程度评级无统计学差异,但自起病到高峰的时间AIDP组长于AMAN组(P<0.05),感觉神经受累AIDP组高于AMAN(P<0.05).就诊时能独立行走的患者,80%AMAN患者已经达到高峰,而AIDP组仅有58%患者达到高峰,其余42%患者在1~2周内仍在进展,而且在高峰时已经不能行走.结论 AIDP患者感觉受累比例高.AIDP与AMAN有不同的病情进展方式,AMAN进展快,早期达到高峰,AIDP通常入院后病情仍在进展,因此要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和引起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评价神经电生理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78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52)和重症组(n=26),另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n=45)和不良组(n=33);分别对比不同组别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对引起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对患者病变特征(ROC)曲线分析电生理特征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比较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重症组患者面瘫、胸闷、腹泻、机械通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症组患者(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电生理特征发现,重症组的腓总神经传导速率和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显著低于轻症组,而F波异常率和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CMAP)波幅异常率则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结果说明,入院前病程>2周、脑脊液蛋白升高、入院时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R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11例GBS患者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面神经瘫痪将患者分为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特征;根据脑脊液蛋白值将患者分为脑脊液蛋白正常组、轻度偏高组与异常偏高组,比较3组间面神经瘫痪数量的变化;分析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相关性。结果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残疾量表评分(≥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肺部感染及近期疫苗接种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G(Ig G)、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同脑脊液蛋白水平患者面神经瘫痪数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48,P=0.03);脑脊液蛋白水平与面神经瘫痪数量呈正相关(r=0.288,P0.01)。结论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值越高面神经瘫痪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脑脊液蛋白有助于GBS患者面神经瘫痪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2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Miller-Fisher综合征、波动型GBS以及急性发作型CIDP病例,将其余病例分为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R-GBS组)5例和非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R-GBS组)56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有无差别;并将5例R-GBS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进一步比较及归纳。结果 R-GBS组首次发病年龄为31.80±13.37岁,NR-GBS组为44.84±13.72岁,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是否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是否伴有脑神经受累、病情高峰时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临床发作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5例R-GBS患者共有6次复发,复发后病情达高峰时Hughes评分4次升高,2次无变化;病情达高峰时前一次Hughes评分为2.50±1.05分,复发时为3.83±0.75分,P<0.05,两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前一次发作相比,临床症状类型4次无变化,2次由感觉-运动型变为纯运动型;前驱感染3次相同,3次不同。结论与NR-GBS组相比,R-GBS组患者年龄较小,而在其他主要临床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R-GBS患者症状呈现加重趋势,前驱感染类型与临床发作类型无相关性,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到这些特点,以便更好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西省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新鲜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其中伴有颅脑损伤(混合损伤组)32例,不伴有其他损伤(单纯骨折组)32例.所有患者依病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7、14、21天血清NGF的水平,分析混合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NGF水平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 与单纯骨折组比较,混合损伤组各时间点的NGF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NGF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4天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损伤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88±5.99)d]要比单纯骨折组[(82.47±3.0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3,P=0.000);混合损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与伤后第1天的血清NG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966,P=0.000).结论 合并颅脑损伤的骨折患者伤后血清NGF水平增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可能是促进骨折修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POEMS综合征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22例POEMS综合征与22例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电生理资料.结果 POEMS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CIDP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运动潜伏期(DML)明显减低,远端潜伏期指数(TLI)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EMS组神经传导阻滞出现率较CID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EMS组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较CIDP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中神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EMS组下肢肌异常肌电出现率较上肢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EMS综合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在周围神经中间部分,传导阻滞出现率低,神经传导异常可能与上下肢体有关.  相似文献   

9.
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9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 4周后3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48%、81.82%和98.21%.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组与西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特点,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疾病特点,研究GBS病情严重程度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4-09-01—2017-08-31期间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首次发病的急性期GBS患者11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脑脊液检查、肌电图结果等资料。根据患者发病高峰时GBS残疾评分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型组和轻型组,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及相关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所获得的独立预测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年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及脑脊液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因素以及前驱感染、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肌电图异常等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一起纳入模型,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95%CI)为0.863(0.756~0.986),P=0.03]、脑脊液蛋白[OR(95%CI)为4.648(1.555~13.900),P=0.006]、年龄[OR(95%CI)为1.063(1.028~1.100),P0.001]为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以血清白蛋白、脑脊液蛋白、年龄为检验变量,病情进展为重型为状态变量,做预测指标的ROC曲线,三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白蛋白AUC(95%CI)为0.773(0.683~0.848),脑脊液蛋白AUC(95%CI)为0.736(0.643~0.815),年龄AUC(95%CI)为0.708(0.614~0.791)。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年龄、脑脊液蛋白水平是GB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越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脑脊液蛋白水平越高,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与腓骨肌萎缩症-I型(type-I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I)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纳入CIDP患者31例、CMT-I患者28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指标,并对电生理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IDP与CMT-I两组患者起病部位、主观感觉障碍、足部畸形、脑脊液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传导阻滞/波形离散、下肢神经继发性轴索变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失神经电位、MUAP形态异常、募集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IDP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84,P0.05);而CMT-I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分离,不具有相关性(r=0.27,P0.05)。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特点、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临床与电生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对CIDP与CMT-1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125例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评价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并有效随访的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125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MRI、残余尿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和并发症评估,远期疗效根据临床表现、MRI、膀胱残余尿和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评估.统计学通过SPSS16.0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近期随访: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108例(86.4%)达到Ⅰ级,13例(10.4%)达到Ⅱ级,4例(3.2%)为Ⅲ级;发生并发症14例,占11.2%.远期随访: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症状组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在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残余尿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未发现脂肪瘤复发病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当归承气汤对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随机、双盲、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成当归承气汤组41例、单用碳酸锂组42例和当归承气汤合并碳酸锂组40例,单药组联合应用另一种药物的安慰剂,疗程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末时,采用Young氏躁狂量表(YMRS)、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自拟中医症候量表等进行评定.结果 单用当归承气汤患者总疗效(46.34%)比单独使用碳酸锂(80.49%)或两药合用(86.84%)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3,P<0.01).3组自拟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2,4,8周自拟中医症候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治疗2周后当归承气汤组与合用组、碳酸锂组与合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当归承气汤组与合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治疗后8周量表总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承气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碳酸锂组与合用组(P<0.01).结论 当归承气汤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呼吸衰竭(RF)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其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7—2016-3年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GBS病例,分为RF组〔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5分〕和非RF组(HFGS=4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GBS出现RF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HFGS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HFGS3分)和功能恢复不良组(HFGS≥3分),分析影响重型GBS短期预后(发病3个月)和长期预后(发病1年)的临床因素。结果共62例重型GBS患者,RF组25例,非RF组37例。发病1周内达峰者出现RF风险是达峰时间超过1周患者的2.957倍(OR=3.957,95%CI:1.141~13.724,P=0.030)。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出现RF风险是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的3.259倍(OR=4.259,95%CI:1.306~13.890,P=0.016)。两组间首发症状为脑神经受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是重型GBS合并R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方面,38.7%患者在发病3个月可独立行走,74.4%患者在发病1年可独立行走。与脱髓鞘型GBS比较,轴索型GBS增加发病3个月至1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6~22倍。发病时存在感觉障碍减少发病3个月至半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73%~77%,但在发病后1年,感觉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下降,年龄大的患者轻度增加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结论病情迅速进展、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GBS患者更易出现RF。近3/4的重型GBS发病1年后能独立行走,其中轴索型、年龄大的患者长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F波检测时A波出现在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程不同阶段中的特点,探索其对于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GBS患者(GBS组)和2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在电生理F波检测时A波出现情况。对A波在GBS组与对照组上/下肢中的出现情况、以及不同病程的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亚组)与轴索型GBS患者(轴索型亚组)的A波出现情况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GBS组与对照组上肢A波出现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GBS病程及AIDP亚组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_(GBS)=0.781,P_(轴索型)=0.389),而轴索型亚组病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8);病程2周内,GBS分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病程3~6周时,GBS分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DP患者中A波出现率低于F波异常率,但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运动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的异常率,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轴索型亚组患者中A波的出现率低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F波的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远端运动潜伏期的异常率,但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A波间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肢A波对于GBS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AIDP和轴索型的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7例急性脑卒中合并COPD呼吸衰竭(急性脑卒中+COPARF组)、59例急性脑卒中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急性脑卒中+CRF组)和6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对照组)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疗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6 h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及3组患者病死率、治疗有效平均通气时间、存活者和病死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COPARF组、急性脑卒中+CRF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1.64%、30.50%和72.30%;急性脑卒中+COPARF组疗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CRF组疗效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分别为22.38%、45.76%和15.38%;急性脑卒中+COPARF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CRF组病死率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平均通气时间,急性脑卒中+COPARF组与对照组比较和急性脑卒中+CRF组与另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COPARF组存活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者生前平均使用机械通气时间与另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膜外层剥离技术联合人工硬膜贴敷在Arnold-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86例Arnold-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硬膜处理方式,分为观察组(硬膜外层剥离联合人工硬膜贴敷32例)、对照1组(硬膜外层间断划开减张21例)、对照2组(硬膜扩大成形33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中超声、手术时间、脊髓空洞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术区感染、术区积液、脑脊液漏、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术后瘫痪、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发生。三组间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电生理监测、脊髓空洞缩小、住院时间、术区感染、术区积液及脑脊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脊髓空洞缩小比较中:观察组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电生理监测、住院时间、术区感染、术区积液、脑脊液漏比较中:观察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硬膜外层剥离联合人工硬膜贴敷治疗Arnold-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较传统处理方式可靠、安全、有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63-16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是否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6 syndrome,GBS)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方法 以GBS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情高峰期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制定的肌力测定法总分作为GBS患者病情等级评估的标准,将患者划分为轻、中、重型.GBS高峰期血清钠值< 135 mmol/L作为低钠血症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GBS患者低钠血症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对GBS预后的影响.结果 455例GBS患者满足入组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轻、中及重型患者分别为178、100和177例.98例(21.5%) GBS患者发生了低钠血症.其中,重型GBS患者低钠血症的患病率为36.2%(64例),明显高于轻(11.8%,21例)、中型(13.0%,13例)患者(x2=28.921,17.074;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2.013,95% CI1.155~3.508,P=0.014)、面神经受累(OR =2.493,95% CI l.423 ~4.369,P=0.001)及机械通气(OR=12.871,95% CI5.484~30.207,P=0.001)是GBS患者低钠血症发病风险增加的重要相关因素.而低钠血症(OR=12.770,95%CI3.419 ~47.701,P=0.001)与延髓性麻痹(OR=3.391,95%CI1.182 ~ 9.733,P=0.023)是GBS患者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钠血症作为GBS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相关因素,更容易发生于高龄、合并面神经及呼吸肌麻痹的GBS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ST-T改变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 选择24h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ST-T改变患者(Ⅰ组)65例,非合并ST-T改变患者(Ⅱ组)7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Ⅲ组)65例,对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进行分析,对比3组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 3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房性早搏起源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左、右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均高于Ⅲ组(P<0.05),其中左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P<0.05);3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ST-T改变患者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左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脑神经功能缺损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以及脑神经功能缺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例伴脑神经功能缺损(脑神经功能缺损组)和30例不伴脑神经功能缺损(对照组) 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引起脑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结果脑神经功能缺损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36. 71±18. 47)岁,脑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5. 1%。面神经受累11/17例(64. 71%)最为常见。单因素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χ~2=6. 049,P=0. 014)、入院时MCR评分≤30 (χ~2=4. 821,P=0. 028)、呼吸肌麻痹(χ~2=4. 236,P=0. 039)、电生理提示周围神经轴索性损害(χ~2=5. 347,P=0. 021)与GBS患者脑神经受损有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OR=4. 800,95%CI:1. 321~17. 441; P=0. 017)与脑神经受损独立相关。结论伴脑神经功能缺损的GBS临床少见,以面神经损伤最为常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入院时MCR评分30、呼吸肌麻痹和电生理提示轴索损害可能与脑神经损伤有关,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GBS脑神经损伤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