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IFN-β)用于中国早期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方法对6例MS患者采用IFN-β治疗,并随访4~27个月。根据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量表评分(EDSS)、磁共振(MRI)T2加权病灶演变及持续缓解的时间,综合评价IFN-β的治疗疗效。结果6例患者随访期EDSS评分明显改善,T2W病灶负荷明显缩小,无复发者。结论IFN-β用于中国MS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脊液14-3-3蛋白与多发性硬化(MS)患者轴索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47例MS患者及36例对照中获取脑脊液标本,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条带。结果 MS患者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率为24.5%,急性期起病的患者12例中7例阳性;阳性的患者其扩展的残疾功能状况量表评分均≥2.0分,且〉4.5分的患者阳性率更高。结论 免疫印迹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对判断MS患者急性期是否出现轴索损害及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以手术为前驱因素的重型吉兰巴雷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从62例重型GBS患者中收集6例以手术为前驱因素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手术、起病时间、达峰时间、临床症状、电生理检查和治疗方案等进行总结,并随访至1年,结合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ughes functional grading scale,HFGS),评价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结果根据临床及电生理表现,6例以手术为前驱因素的重型GBS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手术诱因包括体外循环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基底动脉瘤栓塞术、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椎间盘置换术、椎管减压和椎弓根固定术,发病年龄在47~63岁之间,潜伏期多在10 d之内,达峰时间均在5 d之内,4例肢体无力起病,2例呼吸困难起病;发病3个月,6例患者均不能独立行走(HFGS=4),5例随访至1年,仅2例能独立行走(HFGS=2)。结论以手术为前驱因素的重型GBS少见,常以肢体无力或呼吸困难起病,达峰时间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呼吸衰竭(RF)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其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7—2016-3年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GBS病例,分为RF组〔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5分〕和非RF组(HFGS=4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GBS出现RF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HFGS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HFGS3分)和功能恢复不良组(HFGS≥3分),分析影响重型GBS短期预后(发病3个月)和长期预后(发病1年)的临床因素。结果共62例重型GBS患者,RF组25例,非RF组37例。发病1周内达峰者出现RF风险是达峰时间超过1周患者的2.957倍(OR=3.957,95%CI:1.141~13.724,P=0.030)。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出现RF风险是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的3.259倍(OR=4.259,95%CI:1.306~13.890,P=0.016)。两组间首发症状为脑神经受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是重型GBS合并R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方面,38.7%患者在发病3个月可独立行走,74.4%患者在发病1年可独立行走。与脱髓鞘型GBS比较,轴索型GBS增加发病3个月至1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6~22倍。发病时存在感觉障碍减少发病3个月至半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73%~77%,但在发病后1年,感觉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下降,年龄大的患者轻度增加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结论病情迅速进展、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GBS患者更易出现RF。近3/4的重型GBS发病1年后能独立行走,其中轴索型、年龄大的患者长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我院在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期间,收住5例多发性硬化(MS)用干扰素-β(IFN-β)治疗,临床资料见表1.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8~36岁,平均26.4岁.按Poser关于MS的诊断标准,临床确诊3例,临床可能2例.入院时扩展的残疾功能状况量表(EDSS)评分2.0~7.5分,平均3.8分.首发症状视力减退者2例,感觉异常者2例,肢体无力者1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病灶位于大脑半球者4例,脑干者2例,脊髓者3例.视觉诱发电位异常者4例,脑脊液24 h鞘内免疫球蛋白G(IgG)合成率增高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双倍)、糖尿病、卒中(双倍)、血管病变、年 龄65~74岁、女性(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doubled),Diabetes Mellitus,Stroke (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CHA2DS2-VASc)评分观察心房颤 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分析高血压、异常的肝肾功能、卒中、出血、国际标准化比 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不稳定、年龄、药物治疗或者饮酒(Hypertension,Abnormal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Stroke,Bleeding,Labil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Elderly,Drugs and alcohol intake, HAS-BLED)评分及其他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出血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HA2DS2-VASc评分观察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的抗栓 治疗情况。根据HAS-BLED评分,分析心房颤动脑栓塞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率在 出血转化低危组(0~2分)和出血转化高危组(≥3分)之间的差异,同时对多个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 分析,寻找与HT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101例患者,患者在发生脑栓塞之前,根据CHA2DS2 -VASc评分,低危组抗凝率 66.7%(2/3),无抗血小板治疗;中危组抗凝、抗血小板率均为16.7%(2/12);高危组抗凝率19.8% (17/86),抗血小板率14.0%(12/86)。脑栓塞前1个月内停用抗凝治疗而发病的占所有抗凝患者 42.8%(9/21)。发生脑栓塞之后,所有患者均为高危组,抗凝治疗率68.3%(69/101),抗血小板 治疗率25.7%(26/101)。根据HAS-BLED评分,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后,出血转化高危组HT 58.5% (31/53),与低危组HT 37.5%(18/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4.443,P =0.035)。对HT组与非HT 组的多个临床变量分析发现,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14.860±4.486 vs 11.940±5.648,P =0.006);HAS-BLED评分差异有显 著性(2.76±0.80 vs 2.21±0.96,P =0.003);病灶范围大的梗死灶HT为57.9%(44/76),小的梗 死灶为HT 20%(5/25),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IHSS(OR 1.106, 95%CI 1.106~1.216,P =0.036)、病灶范围大小(OR 5.083,95%CI 1.826~14.148,P =0.002)和HASBLED 评分(OR 2.353,95%CI 1.326~4.175,P =0.003)均是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后HT的危险因素。 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患者抗栓治疗率不理想,HAS-BLED评分能很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合并 脑栓塞后的HT风险,另外,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病灶范围大也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发生HT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神经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 (NIHSS≤15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入院时、1周、2周、4周进行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EU)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IL-6、TNF-α 等炎症因子的检测,同时进行NIHSS评分;并在发病4周进行mRS评分。根据入组时NIHSS评分,将患者 分为轻型卒中(NIHSS 0~4分)和中型卒中(NIHSS 5~15分)两组,比较两组间发病4周内的炎症因子 水平。分析WBC、NEU和Fib水平与同期NIHSS的相关性,入院时WBC、NEU和Fib水平与后续随访(1周、2 周和4周)时NIHSS以及4周时mRS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入组61例患者,轻型卒中组5 0例、中型卒中组11例。入院时中型卒中组W B C [(8.87±2.99)×109/L v s(7.07±2.06)×109/L,P =0.019]、N E U [(6.38±2.77)×109/L v s (4.72±1.66)×109/L,P =0.010]和Fib[3.31(2.74~4.24)g/L vs 2.71(2.36~3.30)g/L,P =0.041] 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1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80±1.47)×109/L vs(6.99±2.32)×109/L, P=0.032]、NEU([ 6.16±1.09)×109/L vs(4.72±2.14)×109/L,P =0.049]和Fib[3.73(2.92~4.39)vs 2.65 (2.25~3.11),P=0.022]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2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40±1.68)×109/L vs(6.89±1.28)×109/L,P=0.012]、NEU([ 5.76±1.46)×109/L vs(4.59±1.12)×109/L,P =0.024]仍 高于轻型卒中组,但两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4周时两组的WBC、NEU和Fib水平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个时间点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r =0.225,P =0.048)、 发病1周时(r =0.413,P =0.005)和发病2周(r =0.382,P =0.034)时NIHSS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入院 时(r =0.257,P =0.046)和发病2周时(r =0.396,P =0.027)NIHSS与NEU水平呈正相关;发病2周时 (r =0.451,P =0.011)NIHSS与WBC水平呈正相关。入院时WBC水平与发病2周(r =0.442,P =0.007)和 4周(r =0.518,P =0.011)时的NIHSS呈正相关;入院时NEU水平与发病1周(r =0.268,P =0.048)、2周 (r =0.402,P =0.015)和4周(r =0.431,P =0.040)时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入院时Fib水平与发病1周 (r =0.318,P =0.023)和2周(r =0.378,P =0.025)时NIHSS呈正相关。 结论 对于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Fib和NEU水平呈 正相关;中型缺血性卒中在发病2周内的WBC、NEU和Fib水平高于轻型缺血性卒中,该差异在发病4周时 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