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正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特性,在无创性原则下三维重建神经纤维束的检查方法。该技术可以直观地描绘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近年来DTI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对疾病的术前诊断、评估,术中肿瘤切除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以及术后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DTI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仍  相似文献   

2.
正正常脑组织水分子运动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然而,损伤神经元的各向异性会减弱[1]。1994年,Basser等[2]首次报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可无创检测体内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各向异性,定量评估神经组织的完整性。近20多年,MR-DT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定性及定量分析神经纤维束损伤后的变化。本文就MR-DTI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1 MR-DTI的基本原理MR-DTI的生理基础是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诊断及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脑肿瘤术前诊断,术前评估肿瘤特征,术中指导术者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神经纤维束,以及术后评测肿瘤切除效果等方面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即对近年来DTI在脑肿瘤诊断及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梗死病人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白质纤维束受损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以三维立体弥散张量成像为基础的色彩图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脑梗死区周边纤维束的情况,将纤维束分为受压移位、变细萎缩和破坏中断三类,并与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结果三维成像所见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所有脑白质纤维束萎缩和中断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脑功能损伤,而脑白质受压移位的病人神经功能完全或近乎完全恢复。结论在脑梗死中,DTI能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对于评估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弥散张量成像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检测水分子弥散运动各向异性进行成像的新型磁共振检查技术,其可以分析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水分子的弥散程度及无创性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本文就其在评价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和后续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是在常规MRI和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这个概念由Basser等^[1]提出。DTI可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利用特定的算法可以提供其他成像方法所无法实现的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重建脑白质纤维束。它对脑白质病、脑血管病等的诊断、神经外科术前病灶的定位、病灶与纤维束的毗邻关系的确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探讨以磁共振三维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术前神经传导纤维情况及其在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磁共振提示脑胶质瘤的病人进行两方面研究:1、术前对每例病人均以DTI评价神经传导纤维的完整性;2、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结果1、术前DTI提示2例神经纤维以推移为主、4例有不同程度神经纤维的破坏。2、本组术后弥散张量影像复查神经传导束未见进一步损伤,临床症状无加重。结论(1)DTI可以帮助医师在术前评价神经纤维损伤程度,借以估价预后。(2)DTI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有助于术者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指导手术的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通过多个数据参数进行量化评估各疾病相关纤维束的损伤类型和预后;还可通过纤维束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在活体上以三维形式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空间走形,用于指导手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纤维束。基底节区出血以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引起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基于DTI技术对CST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逐渐增多,意在提高临床干预能力以及预测病情转归。本文就该技术在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判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MRI)和DTI影像学检查,检测参数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侧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偏瘫侧肌力明显相关(Y=0.774,P<0.05),30例患者DTI分级与肌力减弱程度呈正相关(rs=0.75,P<0.05)。结论 DTI技术能清楚显示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受累程度,能够较好的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是成年人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与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精准评估卒中后脑白质(WM)病变严重程度并准确识别AIS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能力至关重要。弥散张量成像(DTI)可无创评估WM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近几年成为研究AIS后运动损伤的主要评估工具。本文就DTI的基本原理、CST完整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以及DTI对AIS患者运动功能预后预测等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核磁成像技术,能够识别传统CT和MRI难以发现的脑微观结构改变,特别是神经纤维束变化和方向,目前DTI已成熟地应用于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能为严重脑损伤患者发现物标志物并且预测预后提供参考,DTI也在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预后预测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面的优势;并初步探讨DTI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入院后6 h内行小骨窗微创治疗,与同时期行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第1 d、第7 d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通过锥体束损伤情况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预后。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小骨窗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在70%以上。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显示锥体束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6例患者以锥体束受压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明显改善;24例患者锥体束受压、破坏同时存在,术后肢体功能有所改善;5例患者以锥体束破坏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无改善。结论小骨窗微创治疗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手术效果满意。DTI技术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锥体束损伤情况,对肢体功能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中脑平面纤维束形态及可观测纤维束数量变化,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3例重型颅脑损伤,入院后予以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间隔1~3周后再次复查;对中脑平面纤维束进行重建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11例GCS评分恢复较好,2例长期昏迷。11例恢复较好病人,入院时纤维束形态无法追踪、稀疏,随访时均有恢复;GCS评分越高,纤维束形态越饱满、无明显缺失;末次随访时纤维束量明显升高(P<0.05)。2例长期昏迷病人纤维束形态随访期间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可观测纤维束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下降。结论 DTI及重建技术可以用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评估,可观测纤维束数量,量化分析病人恢复情况,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较新的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该技术可定量分析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弥散特征,直观显示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is an MRI modality use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motion of water molecules by combining the measured water diffusion with a simple tensor model of a 3 × 3 symmetric matrix. Since there are many structures that restrict the free motion of water molecules in the brain, we can use the diffusion property of water to study the brain anatomy. Because DTI can provide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axonal fiber bundles, this technique may b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R tool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 white matter anatomy in vivo. Along wi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iber pathways using tractograph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DTI enable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hite matter anatomy and brain function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ract-specific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r disease-specific alterations of the fiber tracts.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whole-brain DTI analysis without an a priori hypothesis. Voxel-based analysis (VB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approaches, although it has concerning limitations, especially when isotropic spatial smoothing is applied. Alternative methods such as 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and atlas-based analysi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VBA. Future studies combining the anatomical connectivity illustrated by using DTI and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llustrated by using resting-state fMRI will provide an emerging landscape of human brain connectivity.  相似文献   

17.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可对每个体素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作出准确的检测。利用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肾脏及其病变内水分子运动特征,可反映出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 目的:验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肾脏和肾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12例和24例肾脏病变患者行肾脏扩散张量成像检查,肾脏病变患者中肾癌7例,肾囊肿7例,肾积水10例。观察肾脏皮质、髓质以及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分数各向异性的变化,并行髓质纤维束成像。 结果与结论:正常肾脏中,肾皮质的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肾髓质(P=0.003),而肾髓质的分数各向异性显著高于肾皮质 (P < 0.05)。肾癌表观扩散系数低于正常肾皮质、髓质(P < 0.05),瘤体内分数各向异性显著低于正常肾髓质(P < 0.05)。肾囊肿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正常肾皮质、髓质(P < 0.05),分数各向异性显著低于肾皮质和髓质(P < 0.05)。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重建出肾髓质纤维束的形态,从而反映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变化。提示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正常肾脏和肾脏病变的超微结构变化,可用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控。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肾脏病变;正常肾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脑深部胶质瘤病人60例,3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易达及避开功能区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30例术前行MRI+DTI检查作为DTI组,行脑白质纤维三维重建,明确脑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重要纤维束及功能区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18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60.0%。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PS评分为(81.67±20.69)分,DTI组KPS评分为(91.67±16.42)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起到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和降低病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整性差异及与MMSE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显著下降及ADC值显著升高,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2)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改变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病、手术、术后脱水治疗、术后偏瘫及长期卧床、下肢长期深静脉置管等是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经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论神经外科术后存在并发DVT的诸多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