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治94例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第6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窗大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预后方面内镜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好,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开颅术清除血肿作比较,探讨两者的优劣与特点。方法 40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等临床资料。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平均(76.1±15.5)min,开颅组为(191.5±28.1)min(P0.05);神经内镜组术出血量平均(52.0±11.3)mL,开颅组为(455±127.9)mL(P0.05);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平均(87.3±6.0)%,开颅组平均(89±21.5)%(P0.05);随访6个月神经内镜组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开颅组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神经内镜组患者与开颅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能很大程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颅内血肿的清除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10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52,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对照组(n=52,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的一般情况、颅内压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预后良好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ICU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脑水肿显著减小,血肿清除率显著提高,且术后7 d颅内压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NIHSS、ADL评分显著降低,预后良好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微创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60)和显微镜组(n=60),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显微镜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肺部感染率低,预后良好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快速清除血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HICH患者82例,随机分为神经内镜及小骨窗两组,每组41例,分别应用神经内镜与小骨窗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然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而血肿清除率高于小骨窗开颅组(P <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HICH较小骨窗开颅手术用时更短,血肿清除率及GOS评分更高,为颅内出血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分为内镜组(28例)和开颅组(17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术后6个月ADL评级。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方面均比开颅组有显著优势。在ADL评定上,内镜组病死率比开颅组低,好转率大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病人中,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开颅手术,内镜血肿清除术为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另一种疗效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1例)或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72.66±5.21)min对(137.51±6.25)min;t=-51.065,P=0.000]和住院时间[(12.21±1.81)d对(13.12±1.41)d;t=-4.035,P=0.035]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91.88±8.89)ml对(400.24±36.57)ml;t=-52.464,P=0.000],血肿清除率增加[(98.29±1.37)%对(72.83±9.37)%;t=-17.224,P=0.002];术后6个月时预后更佳(Z=-3.303,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5/41)对26.83%(11/41);χ~2=2.795,P=0.095]。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微创组68例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开颅组62例采取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比较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短于开颅组(P0.05)。术后1 d、2 d、7 d,微创组脑内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预后不良率为30.88%明显低于开颅组的48.39%(P0.05);术后3个月,两组ADL评分低于治疗前;微创组的ADL评分低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出现继发血肿、感染、电解质混乱和消化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可彻底清除血肿,改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 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收治的 40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 手术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22 例)和对照组(18 例),观察组采用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内镜下血 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3 个月 GOS-E 良好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5.8±10.5)min 比(125.3±20.4)min]、术中出血量少于 对照组[(50.2±10.6)ml 比(295.3±18.5)ml]、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88.2±3.8)% 比(70.3±5.6)%],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3 个月 GOS-E 良好率为 72.7%(16/22),高于对照组的 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与对照组的3/18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 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能够改善患者 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开颅手术进行血肿清除,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对比2组患者Glasgow评分、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2组GlasgowⅠ级、Ⅳ级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lasgowⅡ级、Ⅲ级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Ⅴ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ICU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ICH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HICH的临床手术治疗中,神经内镜术式相比传统开颅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安全性更高,血肿清除更为彻底,且远期预后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清除幕上脑实质内血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2-2017-01收治的高血压幕上脑实质内出血且手术清除血肿的6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4例在常规直切口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治疗组30例在内镜下完成。结果对比2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可见治疗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所用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患者ADL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幕上血肿的治疗效果,不低于显微镜下微创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同样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39)和开颅组(n=50)。两组病人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内镜组病人采用3D-Slicer软件规划手术路径,内镜下清除血肿。开颅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术后1周GCS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后6个月GOS评分升高,肺部感染率低(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GCS在6~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三组,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组)、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立体定向组)三种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 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以小骨窗开颅组最长,达(175.7±55.7)min(P<0.05);术中失血量以小骨窗开颅组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多(P<0.05),达(296.5±158.6)mL;血肿清除率以神经内镜组最高,达84.5%±8.2%(P<0.05);GOS预后比较中神经内镜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8—2014‐02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内镜微创组与开颅血肿清除组,2组均31例,内镜微创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不良反应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结果内镜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少( P<0.05),二者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微创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3%、3.23%、0,与开颅血肿清除组6.45%、6.45%、3.2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微创组血肿清除率明显较开颅血肿清除组低(P<0.05),内镜微创组Ⅰ级患者占54.84%,较开颅血肿清除组的29.03%高( 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并发症少,血肿清除率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 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长分别为(1.8±0.2)h、(2.4±0.3)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0)ml、(90.1±7.1)ml;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5.4±4.8)%、(80.4±8.7)%,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01);术后1周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2.4)分、(14.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2.0±1.2)d、(14.1±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G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与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经术前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62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观察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吸收时间、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 纳入 2019 年4 月至2020 年1 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40 例,均经 CT证实为幕上血肿。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40 例患者分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16 例)和开颅血肿 清除组(24 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血肿量、出血部位、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 表( 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治疗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 症)以及治疗前与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指数)等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40 例患 者中,基底节区血肿32 例,皮质下血肿4 例,丘脑出血4 例。两组间性别、出血部位、年龄、血肿量、术前 GCS 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 开颅血肿清除组 [2(1,3)h 比3(3,4)h;Z=76.5,P< 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颅血肿清除组[100.0 (62.5,137.5)ml 比500.0(300.0,600.0)ml;Z=33.0,P< 0.0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内镜血肿 清除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血肿清除组[83.84( 75.54, 88.89)%比58.91( 15.27, 84.23)%;Z=21.0, P=0.02]。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入院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高于开颅血肿清除组[35.0( 30.0, 35.0)比25.0(20.0, 30.0);Z=23.0,P=0.03],出院GCS评分高于开颅血肿清除组[15.0( 7.0, 15.0)比8.5( 5.0, 12.0);Z=42.0,P=0.0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颅血肿清除组术后肺炎发生患者明显多于神经内 镜血肿清除组(9/24 比1/16,χ2=5.00,P=0.03)。结论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方 面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可尝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