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弥散变化,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非纹状体梗死、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试验组和临床对照组,募集健康志愿者20名作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弥散张量成像(DTI),试验组与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ol指数(BI)的评分,评估患者脑梗死的预后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部分有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结果 DTI的参数分析显示:分别与临床对照及健康对照比较,试验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值分别升高30.86%(t=40.07,P=0.000)及31.42%(t=42.64,P=0.000),临床对照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没有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中4例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升高22%(t=18.03,P=0.01),同时患侧黑质的MD值的上升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7,P=0.03).结论 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损害,而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是部分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 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 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个月以后)进行1次或多次常规MRI检测,分析其MRI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纹状体梗死患者70例,MRI检测提示黑质继发性损害患者27例(38.57%),2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齿轮样肌张力升高、面部表情缺失、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MRI表现为,梗死灶同侧黑质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在T2及FLAIR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而且该信号改变在慢性期逐渐消失。结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在MRI上有特征性改变,而且可能参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动态观察脑桥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脑中脚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4、12周进行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济失调评分(ataxia rating scale,AR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从第1周至第12周逐渐减少(延髓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脑中脚梗死同侧FA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脑中脚梗死对侧FA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P<0.05),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的变化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BI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华勒变性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 FMS和BI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 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黑质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共14例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和8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Hoehn-Yahr分期评价运动功能,数字排序测验之注意力部分、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Stroop色词测验、连线测验(TMT)、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ROCFT)、画钟测验、Boston命名测验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评价认知功能,静息态f MRI观察左侧和右侧黑质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结果两组受试者UPDRSⅢ评分和Hoehn-Yahr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BD组患者SDMT评分(P=0.001)、ROCFT量表之临摹部分评分(P=0.013)和AVLT量表之第2次瞬时回忆部分评分(P=0.032)低于正常对照组,TMT-B测试部分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BD组患者右侧黑质与左侧中央前回(P0.005)和右侧角回(P0.005)的功能连接下降。结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早于运动障碍,且黑质与运动功能区和认知功能区均存在异常功能连接,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行为学改变提供脑功能连接异常的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MRS)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早期诊断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障碍(PD-CI)患者脑部损害,探讨其在PD-CI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Mo CA量表对14例PD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应用1~H-MRS采集各感兴趣区(ROI)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酸(Cr)浓度,计算NAA/Cr、Cho/Cr比值。然后对1~H-MRS所选ROI相同区域进行DTI扫描,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及其与Mo C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PD组Mo CA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认知障碍明显。PD组额叶、颞叶、纹状体NAA/Cr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黑质NAA/Cr值、各部位Cho/Cr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D组额叶、黑质FA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颞叶、纹状体FA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D患者额叶、颞叶平均NAA/Cr值与Mo CA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额叶平均FA值与Mo CA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PD患者额叶平均NAA/Cr值与FA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1~H-MRS联合DTI扫描能更好地检测出PD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的隐匿性损伤;分别从结构和代谢两方面为PD-CI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指标;额叶NAA/Cr、FA值的下降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