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总结分析58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以皮疹(100%)、发热(100%)、精神差(93.1%)、惊颤(86.21%)、嗜睡(84.48%)多见,年龄最小7月,最大4岁6月,其中1~3岁多见(68.97%)。重症病征出现时间为手足口病病程的2~3 d,以农村患儿多见(72.41%)。检出普通肠道病毒(PEV)51例,肠道病毒71型(EV71)27例,柯萨奇A组16型(CoxA16)3例。56例患儿痊愈出院,2例转省级医院治疗。结论早期发现危重征象,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近几年肠道病毒71型(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EV71感染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其中少部分病情进展急剧,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救治困难,病死率高。分析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病理机制和疾病发展规律,早期发现危重病例预警指征,提前干预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389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2例患儿均为婴儿,于病程第7天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病1.2d即进展至危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及三肢瘫痪,肌力0~3级。MRI呈现脑外间隙增宽,相应颈段脊髓呈长T:信号;脑电图提示背景慢波,左右对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相应患肢呈小至中量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下降,大力收缩时募集差;神经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同程度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波消失。肢体瘫痪于病程第2。3周开始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婴儿期好发,肢体瘫痪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发病后1~2d瘫痪即达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或多肢瘫痪,病情恢复迅速。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水平,以及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指导作用,我们对2011-05—2012-04在我院住院的手足口患儿进行NSE检测,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1-05—2012-04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住院儿童,普通病例30例,合并脑炎40例,分列为普通组和合并脑炎组,普通组男16例,女14例;中位年龄3.5岁;合并脑炎组男22例,女18例;中位年龄2.6岁。所有患儿临床诊断及分期均符合卫生部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例患儿均为婴儿,于病程第7天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病1~2d即进展至危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及三肢瘫痪,肌力0~3级。MRI呈现脑外间隙增宽,相应颈段脊髓呈长T2信号;脑电图提示背景慢波,左右对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相应患肢呈小至中量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下降,大力收缩时募集差;神经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同程度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波消失。肢体瘫痪于病程第2~3周开始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婴儿期好发,肢体瘫痪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发病后1~2d瘫痪即达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或多肢瘫痪,病情恢复迅速。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科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7.
既往急性迟缓性瘫痪(acute flaccid patalysis,AFP)多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致,近年来虽全球多数国家脊髓灰质炎病毒已基本清除,但AFP病例仍未减少[1].在引起AFP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encephalomyelitis Non-polio enterovirus,NPEV),至少20余种NPEV血清型可导致AFP,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全称EV71)和柯萨奇病毒16型(CoxA 16)为主[2-4].我们提供的正是1例EV71感染所致的急性迟缓性瘫痪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1-04~2011-07我市的87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脑炎的发病率也同时处于高峰。手足口病和脑炎患儿的惊跳/肢体抖动、发热、巴宾斯基征阳性等体征的阳性率较高,血象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感染征象,脑电图阳性较为正常,病毒病原学检查以EV71核酸阳性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高危因素,2岁左右的男性儿童,持续发热>3d,同时伴有惊跳、肢体抖动、巴宾斯基征阳性等体征,病毒病原学检查为EV71核酸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V71导致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EV71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24h行脑脊液检查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入院的CA16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2例作对照。结果 EV71和CA16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生化、细胞数及分类无明显差异,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结论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源学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结果,分析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中年起病,既往有脊髓灰质炎病史,在长达30年余的稳定期后出现了新的肌无力、肌萎缩和疲劳症状,经临床及电生理检查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后诊断为PPS。结论:PPS是一种感染脊髓灰质炎后出现的缓慢进展性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克病毒(Echo),其中以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大[1].自从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的爆发和流行,导致数十万名儿童感染,数千人死亡[2].2009-03开始,我院HFMD患儿急剧增加,截2009-10-31,PICU共收治重症HFMD患儿11例,通过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明显的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恩经复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9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恩经复治疗组49例,对照组3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诊断学肌力级别为评定标准,记录患肢肌力恢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 79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中,26例合并单下肢瘫痪患儿下肢肌力恢复较好,可达Ⅲ~Ⅳ级,40例合并双侧肢体瘫痪及单上肢瘫痪患儿,肢体肌力分别较前增加Ⅰ~Ⅱ级,7例单侧肢体瘫痪患儿上肢肌力恢复至Ⅱ~Ⅲ级,下肢恢复至Ⅲ~Ⅳ级,6例四肢瘫痪者中,2例双侧上肢肌力恢复至Ⅰ级,双侧下肢肌力恢复至Ⅱ级,4例双上肢恢复至Ⅱ级,双侧下肢肌力恢复至Ⅲ~Ⅳ级。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恩经复注射治疗肌力恢复明显。结论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早期给予恩经复治疗,能够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减少瘫痪的发生,降低患儿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EV71与CA16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脑脊液的区别,分析脑脊液检查在不同病原体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分组对照试验设计,对被检查出EV71或CA16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照病原体不同分为A(EV71)、B(CA16)2组,记录患儿脑脊液压力、生化及常规检查数据。结果 EV71感染患儿脑脊液细胞数及压力均较CA16组高(P<0.05),EV71组脑脊液蛋白较CA16组高(P<0.05);EV71组伴有更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脑脊液检查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中较CA16感染患儿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质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海绵状血管瘤主体部分位于皮质运动区患者的术前主要临床资料,包括肢体肌力、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操作要点、术后肢体瘫痪及癫痫发作情况等。结果全切除23例(92.0%),次全切除2例(8.0%)。无手术死亡病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出现肢体瘫痪或瘫痪加重11例(44.0%),肢体肌力减退无变化4例(16.0%),肌力正常10例(40.0%)。经保守治疗并随访5月~4年,其中肢体肌力减退得到随访者14例,恢复正常12例,轻瘫2例;术前癫痫发作者得到随访18例,完全消失16例,发作明显减少2例。其它临床症状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取合理的脑沟入路、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及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康复出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同于同龄儿童,3例语言功能障碍,1例肢体运动障碍仍在康复治疗中。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002-2011年作者医院诊断的6例L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 6例患者起病年龄34~65岁(中位数53岁),病程0.5~35个月(中位数4个月)。4例患者最初诊断为重症肌无力。5例患者伴恶性肿瘤。6例患者均以肢体近端无力起病。5例患者腱反射减低或消失。3例患者伴口干、眼干等自主神经症状。5例患者行新斯的明试验,其中4例阳性。6例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共9次。5例行针极肌电图检查共6次,其中结果显示肌源性改变3次,神经源性改变2次,正常1次。5例行7次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全部提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明显减低。6例共行9次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全部提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结论掌握LEM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有助于及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春夏季高发,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有自限性。主要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EV71不仅可引起手足口病,部分患儿还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神经系统并发症,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3岁  相似文献   

18.
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简称脊灰病毒)后仅有1%~2%出现明显肢体瘫痪症状,称瘫痪型脊髓灰质炎(paralytic polio,PP)[1].无肢体瘫痪的部分人群其前角细胞亦可能存在广泛受累,通过残存运动神经元代偿,仅表现为头痛、颈痛、四肢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肌电图检查亦可无失神经改变,称为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nonparalytic polio,NPP)[1-2].  相似文献   

19.
正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中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是其主要病原[1]。EV71不仅可引起HFMD,部分患儿还并发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2]。我院康复科在综合康复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急性迟缓性瘫痪方面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和探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受累肢体肌力均有减弱,5例伴易疲劳,3例伴寒冷不耐受,5例伴肢体疼痛。典型电生理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募集相减少;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结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最常见表现为无力、慢性疲劳、疼痛,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等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治疗主要为康复及药物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