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和神经根低功率电凝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复发和责任血管不明确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明确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技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8年由同一组神经外科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1例部分复发及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电凝组(应用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治疗法)和MVD组(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电凝组复发患者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 6%对比72. 2%,P 0. 05);电凝组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 3%对比86. 9%,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和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低功率电凝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发患者及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MVD)术中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的处理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非单纯动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行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岩静脉压迫的患者34例,单纯静脉压迫患者17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合并分支血管压迫患者10例,无责任血管压迫者8例;老年(大于60岁)患者18例(其中动静脉合并压迫者8例、单纯静脉压迫7例、无责任血管压迫3例),老年患者除常规MVD术外,另再增加三叉神经根部选择性部分切除(PR)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Brisman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治愈60例(87%),显效7例(10. 1%),有效1例(1. 4%),无效1例(1. 4%);总有效率为98. 6%(68/69)。18例老年患者另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离断术(PSR)后,疗效显著。术后5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其中咀嚼无力2例、复视1例、耳鸣1例、听力下降1例;随访6~52个月(平均30个月),患者经药物和功能康复治疗均恢复。结论 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因素已不再仅是单纯的动脉压迫。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VD术,通过术中仔细探索责任血管或无责任血管的其他因素,行有效减压,同时对老年( 60岁)患者增加选择性PR的外科策略,术后疗效显著,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压迫类型致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责任血管分型、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8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原发性TN患者1600例,回顾性纳入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血管压迫类型的TN患者40例。对责任血管压迫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减压方法。结果根据不同责任血管的压迫类型,分为:单支动脉血管压迫型,多支动脉血管压迫型,静脉血管压迫型,动静脉联合压迫型,无血管压迫型,根据血管压迫类型,采用合适的减压方法,均能有效的完成对三叉神经的减压,取得良好的术后疗效。术后随访3~18个月。40例患者中,34例疼痛消失,总有效率为85%。6例(15%)疗效不佳者均接受再次手术(其中2例为疼痛部分缓解,4例为复发)。5例三叉神经梳理术的患者均出现患侧面部感觉不同程度的减退。颅内感染2例(5%),患侧听力下降1例(2.5%)。结论MVD中对责任血管的分型有助于手术策略的制定,针对不同的血管压迫类型选择合适的减压方法能够使三叉神经充分减压,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60例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160例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2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PSR)治疗;术后随访1~6年(平均42个月)。结果随访期末,行MVD者15例(9.4%)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者6例(28.6%)复发;两者复发率相差显著(P〈0.05)。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性患者(P〈0.05);老年组(〉60岁)和年轻组(〈6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与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没有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策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可能在三叉神经痛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病因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48例50岁以下和56例50岁以上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所见,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随访1年至7年8个月.结果 50岁以下组中34例三叉神经松解术,1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全部有效,随访6例复发.50岁以上组其中5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松解术加感觉根切断术,全部有效,随访2例复发.结论 50岁以下中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大多数蛛网膜黏连增厚,行三叉神经松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50岁以上中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大多数见明显责任血管压迫,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术的疗效及复发因素与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MVD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临床疗效、复发因素、再次手术策略。结果 256例患者,223例(87.1%)完全治愈;15例(5.9%)好转;6例(2.3%)未愈;12例(4.7%)复发;总有效率为93.0%(238/256),无效发生率7.0%(18/256)。18例无效患者二次手术后随访6个月,17例缓解,1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无效。统计分析显示,年龄、神经血管压迹、血管压迫分型是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应注意分析术后复发因素及再次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的血管压迫,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6例患者血管压迫不明显,行MVD+三叉神经梳理术(TNC);3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离断术(PSR),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31例行MVD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26例,延迟缓解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6例行MVD+TNC的患者和3例行PSR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均立即缓解。结论为提高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应根据术中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人及不能耐受第二次手术的患者,更应积极行PSR手术。  相似文献   

8.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加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4例。结果95%患者术中发现有CPA局部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全部患者获平均38.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并发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合并轻度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术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小脑半球出血,量约5ml,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CPA局部蛛网膜严重粘连是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复发的最重要原因,二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应以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未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 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治疗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分别采用MVD(25例,MVD组)与PBC(67例,PBC组)治疗的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MVD组和PB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0%和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治愈率高于PBC组(88.0%vs 64.2%,P0.05);PBC组复发率高于MVD组(27.0%vs4.2%,P0.05);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02.0±28.2)min vs(20.9±10.6)min,(11.7±3.5)d vs(4.3±1.8)d,均P0.05);PBC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6.9%vs4.0%,92.5%vs 16.0%,均P0.05);MVD组与PBC组口角疱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vs40.3%,P0.05)。PBC组出现咀嚼肌乏力37例;MVD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侧耳鸣1例。结论 MVD和PBC均能有效治疗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MVD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三叉神经抑制反应、面部麻木、咀嚼肌乏力等并发症少;而PBC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再次手术,术中探查复发的致病原因。方法对6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再手术探查,1例进行了微血管再减压术,5例进行了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结果 1例患者为垫棉位置不理想,重新减压手术,5例血管减压充分,但明显有蛛网膜增厚、垫棉与神经根粘连、包裹,锐性分离困难,只能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后均疼痛消失,切断患者遗留有面部麻木。结论垫棉粘连可能是导致复痛的主要原因,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是该种情况下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锁孔下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颅神经疾患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颅神经疾患513例(三叉神经痛263例、面肌痉挛23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16例)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愈率为94.67%,面肌痉挛手术治愈率为97.01%,舌咽神经痛治愈率为75.00%.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颅神经疾患的可靠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及对于解剖的熟悉程度是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多根颅神经疾患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目地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的疗效。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包括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12例,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3例,同侧舌咽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2例,双侧三叉神经痛3例,双侧面肌痉挛2例,双侧舌咽神经痛1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7.83%(45/46),平均随访30.57个月,治愈率97.83%(45/46),仅1例次三叉神经痛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同一病人并存多根颅神经疾患病例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联合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采用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实验组术中使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自发性肌电图(EMG),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28例),术后发生眩晕1例(3.3%),听力下降1例(3.3%),无面瘫发生。对照组术后有效率67.9%(19例),术后发生眩晕8例(28.6%),听力下降9例(32.1%),面瘫6例(21.4%)。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判断三叉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人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6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7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743例治愈,17例有效,9例无效,无手术死亡.随访6-180个月.46例复发,其中9例行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创伤小,复发率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于全身麻醉下对9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取垂肩侧俯卧位,耳后切口长4cm,骨窗直径2cm,硬脑膜"K"字形切开,借助显微镜和内镜仔细探查三叉神经全程,分离压迫神经的血管使三叉神经得到充分松解,止血后缝合硬脑膜修补颅骨缺损,肌肉分层缝合。73例患者随访3个月~6年(平均31个月),采用Giovanni Broggi标准进行手术结果评价。结果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81例)、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6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无名血管(1例)。手术效果达优者94例(97.92%),良好者2例。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眩晕者31例,出现单纯疱疹者29例,伤口发生炎症反应者2例,手术后新增面部麻木病例7例。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病例,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手术安全、微创、有效,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桥脑旁区血管与三叉神经“敏感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探查发现“敏感区”责任血管92例(95.83%),其中小脑上动脉20例(21.74%),小脑前下动脉13例(14.13%),椎动脉及基底动脉11例(11.96%),其他多根血管压迫7例(7.61%),起源不清楚的动脉19例(20.65%),岩静脉21例(22.83%),脑血管畸形1例(1.09%),未见责任血管为动脉瘤者。按文献报道的标准将这些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分型:无接触型4例,接触型32例,压迫型27例,粘连包绕型32例,贯穿型1例。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方法对血管进行处理。结果手术总有效率98.96%(95例)。主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消失4例,轻-中度面肌障碍8例,轻度后组颅神经症状1例,小脑症状3例,脑脊夜漏1例,术后切口枕大神经痛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无死亡与致残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7年,未见疼痛复发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术中正确识别桥脑旁区三叉神经“敏感区”的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2003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其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73例有效(总有效率97.3%),其中疗效优者70例(93.3%),疗效良者3例(4%),无效者2例(2.7%);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6例、术后口唇嘴角处疱疹11例。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病因性治疗,具有治愈率高保持三叉神经功能的特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