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进行回归分析,多数路径显著,建立了人格、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模型。结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自编"大学生学业满意度量表"评定319名师范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总体幸福感与总体学业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发展满意度、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发展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精力"和"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总体学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结论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方法,于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成都市、南充市三地5所高校选取410名高校青年教师,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结果1在时间效能感上,性别和职称的交互作用显著(F=3.238,df=3,P=0.022)。2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显著(r主观幸福感-时间价值感=0.148,P=0.003;r主观幸福感-时间监控观=0.252,P=0.000;r主观幸福感-时间效能感=0.278,P=0.000),且时间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F=11.718,P=0.000)。结论时间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国内外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状况、文化、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应对方式、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自陈报告法。今后将更加注重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的研究,而且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三所高等职业院校2063名高职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尊量表(SES)调查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高职女生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母亲是大学文化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母亲是小学文化的高职生(t=3.88,P<0.01);人文艺术类与理工科类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1);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17,P<0.01),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类别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尤以男生、母亲是小学受教育程度及理工类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加强高职生的自尊有助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及其心理健康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 以 6 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利用自编生活事件评价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及SCL -90作为测试工具 ,调查生活事件 ,主观幸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 ,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 ,对其心身健康的影响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呈反比 ,与症状自评内容呈正比 ;生活事件评价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主观幸福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达显著性水平。结论 生活事件评价因素可以预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方惠  董欢  辛勇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23-125
目的研究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抽取绵阳市某周边县市的187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①61.7%的妇女报告存在不安全感;②主观幸福感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3,P0.05);③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45,P0.05)。④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关系(β=0.326,t=4.36,P0.05)。结论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较好,但半数以上缺乏安全感,主要存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可能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D)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群体,阐述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负担与家属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家庭状况调查问卷、家庭负担会谈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26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评定.结果 相关分析发现,病程、住院次数、年均治病费用与幸福感指数呈负相关(P<0.01),而患病前后家庭经济状况、年人均收入、治疗费用报销比例与幸福感指数呈正相关(P<0.05).FB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幸福感指数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FBS总分和经济负担是影响幸福感指数的最重要的因素.结论 疾病的家庭负担,尤其是经济负担会严重影响家属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camp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Bradhurn编制的<情感量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及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南京地区226名硕士生进行测查.结果 硕士研究生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1),消极情感体验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1),有恋人或配偶者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单身者(P<0.01),人际关系困扰中人际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两个维度对幸福感指数为负向预测(B=-0.202,B=-0.201),人际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及异性交往困扰三个维度对消极情感为正向预测(B=0.269,B=0.239,B=0.134).结论 城乡来源、婚恋状况及年级差异对硕士生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调查,探讨松江区中小学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了上海市松江区5所中小学1 739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比较.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松江区中小学生≤11岁年龄段的学生在情绪问题、多动注意不能、总分得分均显著高于>11岁年龄段学生(P<0.01).男生在行为问题、多动注意不能、总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结论 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适用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敏感期,老师和家长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在国内,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评估中学生中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率,确定与中学生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事件的类型。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抽取上海市2个区4所中学共1818名学生,应用2种自评问卷进行评估: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学生版和用于评估11项负性生活事件的简易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结果 中学生报告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74%),受到批评(66%),家庭冲突(29%)以及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26%),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因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以及所处城郊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不同组别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所致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困难总分以及社会行为水平亦有所不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评估前6个月内心理困难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按照重要性先后顺序):过去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男性,学校位于郊区,以及未患重病或残疾。社会行为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学校位于城区,女性,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初中(与高中比)。结论 与中学生的应激和社会行为相关的众多因素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阐明中学生应激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因果关系,开展并验证人群特异性的干预方法以减轻应激、增加适应性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学生交往焦虑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2 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交往焦虑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交往焦虑平均分为(41.46±8.299)分,主要体现在与异性交往、社交自信心、陌生社交环境等方面.(2)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中学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7,-3.760,3.806,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家庭关系越不和睦、父母要求越不严格、家庭暴力越频繁,中学生的交往焦虑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962,30.399,6.626,11.565,P<0.01).(3)中学生交往焦虑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尊评分均显著正相关(r=0.347,0.397,P< 0.01).(4)中学生交往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不和睦、父母要求不严格、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结论 中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性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暴力高危青少年的自尊、应对方式以及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2所中学的1312名学生,使用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在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应激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并对三者和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回收问卷1312份,1305份有效。男生663人,女生642人,平均年龄(14.37±1.71)岁。暴力高风险学生筛出率为9.43%(123/1305);男性青少年的暴力风险高于女性(7.6%VS1.8%,P=0.000)。以是否存在暴力高风险为因变量,相关心理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427,95%CI:2.595~6.952)、消极应对分数偏高(OR=2.251,95% CI:1.452~3.488)、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OR=4.517,95%a:2.272~8.978)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消极应对分数偏高以及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是学校青少年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5~15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及多动症状调查表对上海市闸北区5~15岁儿童进行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 900份,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ADHD患者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并分析ADHD的影响因素。结果 ADHD患病率为4.6%,其中ADHD-I型为2.4%,ADHD-HI型为0.4%,ADHD-C型为1.8%。男童患病率为6.6%,女童患病率为2.7%,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41∶1。各年龄组ADHD各型的患病率存在差异,7~10岁组患病率最高(6.3%)。外地户籍儿童的患病率高于本市户籍儿童患病率。父母间的不同文化程度和人均月收入水平比较,其儿童的ADH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月龄、性别及母亲低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是ADHD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ADHD-I型发病率高,7~10岁组患病率最高,儿童月龄、性别及母亲低文化程度影响ADHD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中学生65人。除接受学校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参加团体认知行为实践辅导;对学生家长进行自杀预防宣教。并在干预前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问卷(FES)、Beck抑郁量表(BDI)、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自尊量表(SES)问卷基线评估、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问卷随访评估效果。结果:干预后,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0,P=0.264,P0.05);其他问卷在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随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6个月随访与12个月后随访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中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高中生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对比城乡差异。方法以城乡中学为基本单位,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城乡两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高中生1407人,收回资料完整有效问卷1383份,其中城市685人(49.5%),农村698(50.5%)人。高中生焦虑检出率20.3l%,城市、农村分别为27.30%、13.47%,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焦虑标准分总分为(42.33±9.37),城市为(43.81±10.10),农村为(40.86±8.35),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高中生SAS标准分总分与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高中生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还有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结论高中生焦虑情绪检出率高,焦虑情绪城市高于农村。影响高中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有睡眠质量、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相关因素等。城乡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圳市中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以中学生情绪及相关问题调查表、贝克抑郁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一修订版为工具对417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自杀计划发生率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42.40%、7.92%和1.4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自杀意念相关的因素为抑郁情绪、抑郁家族史、父母婚姻关系差、自杀家族史、独生子女、高年级学生和家庭经济状况差;与自杀计划相关的因素为抑郁情绪、母亲文化程度高、自杀家族史、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学习成绩差等因素;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为抑郁情绪和父母婚姻关系差。结论深圳市中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率高,抑郁情绪、父母婚姻关系差、有抑郁家族史、有自杀家族史和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发生自杀倾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尽量减少自杀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点中学初一学生925名,分别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评定,对其孤独感及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925名学生中,有孤独感的学生142名,占15.35%。两组间在父母状况、就读形式、性别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生的同学关系、健康状况、老师惩罚严厉、学习成绩、父母教育方式一致性、父母婚姻关系、学生年龄、经济状况。结论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受自身素质、家庭状况及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分层、随机抽样收集的3400例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实际人数比为3∶2∶1.结果 (1)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高于女生(P<0.05);(2)网络成瘾现患率3.29%,男生高于女生(P<0.01);(3)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P<0.01);(4)学习成绩差的网瘾率明显高于成绩较好和成绩中等者(P<0.01);(5)成瘾组的EM-BU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非成瘾组显著高于成瘾组(P<0.01).结论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