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西安市中小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调查,探讨西安地区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西安市2个区的6所中小学3 592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的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性别和年龄差异的比较,并且与上海地区报道常模进行对比.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西安中小学生的“行为”、“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这四个因子,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亲社会行为”因子则主要是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情绪”因子中,男生与女生年龄段得分高低趋于平均化(P>0.05).但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因子得分降低.所得数据与上海地区常模比较发现:行为、社会行为和情绪得分均高于常模组相应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适合于西安市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现,并且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者心理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网络过度使用(internetoveruse,IOU)在上海市中学生中的发生率,并研究IOU者的心理卫生问题和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中学的3068名学生进行互联网过度使用的筛查,并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进行评估。结果 网络过度使用在上海市中学生中的发生率为2.62%,男生IOU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男生中IOU组EPQ中的L量表分高于对照组,E量表分低于对照组(P〈0.05);女生中IOU组EPQ中的L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IOU组SDQ中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4个因子均高于对照者,社会行为因子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网络过度使用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受情绪和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等问题的心理困扰;网络过度使用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需要给予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与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12所1902名学生进行SDQ和CBCL的评定.结果:SDQ与CBCL仅个别项目无显著相关性,大部分项目均具有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SDQ)与儿童行为量表(CBCL)呈高度相关,适合于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建立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的上海地区常模,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方法对上海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12所2128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的评定,对其中的47名学生间隔六周进行重测。结果对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进行标准化,制定了上海地区常模。信度检验:总问卷Cronbach的α系数为0.784;条目与因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1-0.769;间隔6周问卷总分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717,各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434-0.787;效度检验: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和Conners父母问卷(PSQ)所有评分相关,其中社会行为呈负相关;异常样本与常模样本各因子分和总分差异显著(t=5.733-12.375,P<0.001)。结论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适合于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父母版的河南常模,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对河南省6个市的6所城市中小学和8所农村中小学的1 362名7~15岁的学生、820名父亲或母亲分别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父母版的评定,并均抽取其中的100例隔两周重测,同时在医院门诊收集焦虑、抑郁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分别测评.一致性检测包括项目内容异质性和重测信度.效度检测包括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建立划界常模.结果 信度检验中Cronbach's α系数学生版为0.589~0.712,父母版为0.611~0.702;重测相关系数学生版r=0.418~0.722,P=0.00,父母版r=0.564~0.772,P=0.00;内容效度中相关系数学生版r=0.327~0.696,P=0.00,父母版r=0.482~0.774,P=0.00;病例组与常模组得分比较同伴关系、亲社会化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病例组均高于常模组(t=2.179~6.944,P<0.05);划界常模分学生版情绪问题为4分,多动注意问题5分,品行问题4分,父母版情绪问题为4分,多动注意问题6分,品行问题3分,大于划界分即可能有相应的问题.结论 SDQ学生版、父母版适用于对河南青少年儿童的评估,并可用于情绪、注意多动、品行等问题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家长调查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有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亲子互联网成瘾测试、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3068名上海市10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与成瘾倾向者的总比例为8.65%。性别、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抚养人以及管教方式不同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别。正常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三个组的SDQ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得分以及困难总分均依次增高,三组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社交均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行成都地区中小学生人群情绪问题存在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利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采用按比例分配分层随机抽样,从成都市5个区抽取20所学校97个班级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家长和教师为6~17岁的入组学生每人各填写一份SDQ的家长版和教师版,≥11岁(高龄组)的入组学生自己填写SDQ学生版.抽取其中涉及情绪问题的条目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组在教师版(Z=-5.72,P=0.000)分值高于低龄组(<11岁).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的有:父母版(t=-2.96,P=0.003)、教师版(Z=-3.21,P=0.001)、学生版(t =-4.19,P=0.000).家长版、学生版及教师版分别以5.5、6分为划界分,家长、学生、教师分别评估出有8.2%、8.3%及8.5%的学生存在情绪问题.结论 成都地区中小学生人群情绪问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学生中的发生率不同,女生及高龄组具有更多情绪问题,家长、学生、教师分别认为成都地区有8.2%、8.3%及8.5%的学生存在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8.
背景:我国儿童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能够有效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筛选工具对于促进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和预防儿童精神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在来源于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大样本儿童中对国际公认的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中文版的使用进行评估,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8省份22,108名小学生(年龄在5岁至13岁)的法定监护人(父母为主)进行SDQ(父母版)中文版问卷调查。本研究评估了SDQ评分与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并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和英国在“异常”,“临界”和“正常”标准的百分位划界分。 结果:SDQ(父母版)5个分量表中有4个内部一致性尚可,但是“同伴关系问题”分量表则较差(alpha=0.22)。监护人反映男孩比女孩的多动/注意力缺陷问题更多,而女孩比男孩的情感症状问题突出。男孩和女孩的多动/注意力缺陷问题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同伴交往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农村地区和监护人不是父母(即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孩子中,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较为普遍。中国儿童中判定为“异常”的90%百分位划界分(19-40)要高于日本和英国报道的儿童划界分。 讨论:此项研究提示,对男孩的多动/注意缺陷问题应在10岁之前开始预防,并且在青春期早期就要开始训练如何减轻与同伴交往带来的压力。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注重于提高SDQ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效度,并确定SDQ对于识别孩子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托莫西汀能否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行为问题.方法:评价65例ADHD患儿(男56例,女9例)在托莫西汀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的行为问题.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PSQ中冲动多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在治疗第4周及第8周后均有明显改...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IOU)状况,探讨中学生IOU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Beard修订的Young的诊断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26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对筛查出的IOU学生(IOU组,64例)及其下一学号的学生(对照组,64名)进行诊断性访谈。结果 (1)中学生IOU的发生率为2.4%(64例)。(2)SDQ:IOU组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及困难总分高于对照组,而社会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0.01)。(3)SCARED:IOU组的躯体似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及焦虑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4)EPQ:IOU组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掩饰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5)ATMD:IOU组的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0.01)。(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动注意不能和广泛性焦虑是IOU的危险因素,而社会行为是IOU的保护因素。结论 IOU学生存在着更多的行为、情绪问题,可能是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外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上海市区的450名外来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有行为问题的外来学龄儿童34名,检出率为9.44%(34/360);6~11岁组中(小学)有行为问题的外来学龄儿童22名,检出率为9.48%(22/232);12~16岁组中(初中)有行为问题的外来学龄儿童12名,检出率为9.38%(12/128)。考试压力、读书环境与外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应重视上海市外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有必要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我描述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上海市松江区146名初中生进行测查.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学校的常规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合并参加每周1次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1周对所有的学生再次进行自我描述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量.结果 两组被试干预前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概念总分、外貌、一般自我、诚实可信、情绪稳定、一般学校情况、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总均分、敌对、焦虑、情绪不平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自我概念总分、外貌、一般自我、情绪稳定、一般学校情况因子分高于干预前,而心理健康总均分、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在国内,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评估中学生中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率,确定与中学生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事件的类型。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抽取上海市2个区4所中学共1818名学生,应用2种自评问卷进行评估: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学生版和用于评估11项负性生活事件的简易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结果 中学生报告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74%),受到批评(66%),家庭冲突(29%)以及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26%),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因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以及所处城郊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不同组别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所致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困难总分以及社会行为水平亦有所不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评估前6个月内心理困难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按照重要性先后顺序):过去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男性,学校位于郊区,以及未患重病或残疾。社会行为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学校位于城区,女性,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初中(与高中比)。结论 与中学生的应激和社会行为相关的众多因素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阐明中学生应激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因果关系,开展并验证人群特异性的干预方法以减轻应激、增加适应性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8~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先填写量表再进行访谈的二阶段调查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的7所小学所有3~5年级共3685名学生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应用儿童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C)进行筛查,第二阶段对CES-DC量表总分≥20分的学生应用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目前版(the 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 children present version,K-SADS)进行面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金标准做出诊断,共有94.8%的学生完成K-SADS面谈。对于CES-DC〈20分的儿童抽取了1%的样本(29名),同样使用K-SADS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评估方法为盲法,29名儿童中未发现符合抑郁障碍者。结果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60%[95%可信区间(95%CI)为1.19%~2.00%],男孩的患病率(2.08%,1.61%~2.54%)显著高于女孩(1.09%,0.75%~1.42%),(χ2=5.40,P=0.020)。8~9岁、10岁、11~12岁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1.23%、1.44%、2.19%,各年龄段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P=0.149)。结论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不高,男孩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比女孩高;在8~12岁各年龄段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并比较上海初中生与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卫生知晓问卷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737名中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 初中生在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方面问题多于高中生组。高中生在情绪、注意力上问题多于初中生。高中生对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力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服药和与人谈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都不认可,尤其是高中生。都认为家庭对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很大,初中生更相信他们的父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高中组中则相反。结论 上海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