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与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患者之间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混合组)、54例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47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组)及38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IL-1β)、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的浓度;混合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和Young躁狂量表(YMRS)评定。结果:混合组IL-1β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及抑郁组(P〈0.01),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2浓度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6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P〈0.001)。混合组IL-6浓度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372,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3,P〉0.05)。混合组治疗前后IL-6浓度差值与HAMD-24、YMRS减分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r分别=-0.211、-0.100,P均〉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可能存在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有不同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首次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119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病例组)及 1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 Hcy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升高,MoCA量表的视空间 /执行功能、注意、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力和总分评分较低,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患者 MoCA量表的视空间 /执行功差能、注意、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力和总分评分较非 HHcy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血清 Hcy水平与 MoCA量表的视空间 /执行功能、注意、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力和总分评分呈负相关(r=-0.234~-0.215,P< 0.05)。结论首次抑郁发作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血清Hcy代谢失衡与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听觉P300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43例首次发病未服药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病例组)及4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及P300指标检测;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病例组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后的残留症状、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筛查2016 年2—12 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 诊或住院的双相障碍且最近一次是抑郁发作的患者130 例。通过标准化的问卷及访谈过程收集人口学 资料、疾病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21 例受试者,其中有残留抑郁症状患者23.1%(28/121)。临床痊 愈与残留抑郁症状两组在性别(χ2=17.90,P< 0.01)、急性期伴有睡眠障碍(χ2=7.37,P=0.01)、近2 年的 发作次数(Z=-2.46,P=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显示男性、急性期伴有睡眠 障碍、近2 年发作次数多,均是急性期治疗后残留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残留抑郁症状组各方面受 损程度较临床痊愈组严重,且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后部分患者 仍然存在残留的抑郁症状,其中男性、急性期伴有睡眠障碍、近2 年发作次数多是其危险因素,残留的 抑郁症状对患者影响严重,应该加强针对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MASC-C)评估被试ToM能力,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正确得分及三种错误ToM得分(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及“没有-ToM”)。躁狂发作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定躁狂症状,抑郁障碍组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结果 躁狂发作组和抑郁障碍组MASC-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5.0(23.0,28.0)、29.5(25.0,32.0) vs. 31.5(29.3,33.0),均P<0.01]。躁狂发作组“ToM-过度”得分高于其他两组[9.5(8.0,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共纳入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障碍、Ghaemi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软双相障碍组),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单纯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单相抑郁组)。收集一般资料,使用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软双相障碍组首发年龄、发作频率及阳性家族史与单相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或P0.01);软双相障碍组患者RBANS总评分、注意力得分、视空间结构及延迟记忆得分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或P0.01)。结论:软双相障碍患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别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而且认知功能也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病历摘要 患者 男性,49岁.主因记忆力减退1年,加重伴视物异常3个月,于201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经常找不到常用物品,此后逐渐出现找不到常去地点,伴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约6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视野缩小、视物发白、视物变形和听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使用武力或势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客观实施了导致或极有可能导致伤害、死亡、精神伤害或能力丧失等后果的行为[1].风险(Risk)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暴力风险评估(Violence risk Assessment)就是指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脑血管性痴呆中各项因素对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方法使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测试,将住院的65例符合诊断的脑血管病患者分成痴呆组与非痴呆组,进行精神、神经症状、体征、CT、病程、卒中发作史等的对照观察,为期半年。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仅在失用、主动性差、表情呆滞存在差异P〈0.01;CT比较痴呆组复发性脑梗死18例,非痴呆组单发脑梗死21例;两组患者病程在4年以上的人数比较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痴呆发生率在卒中1次发作为27.7%,2次发作为44.8%,3次发作为77.7%;治疗后痴呆组与非痴呆组HDS测查分别提高1.4、1.6分。结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的症状与大脑痛变的大小、部位有关,多次发作梗塞是造成痴呆的主要因素,病程越长痴呆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家庭因素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两方面加以综述,探讨躯体形式障碍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通过给予患者头部适量的电流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癫痫样放电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后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醉剂和肌松剂,消除了患者紧张情绪和各种副作用,被称为无抽搐电休克(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或改良电休克治疗.近年来相关研究很多,关于ECT或MECT在精神科各类疾病治疗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就近几年ECT或MECT在精神疾病治疗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lid cognitive imairment,MCI)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种介于正常老化的认知改变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间的中间状态,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以妄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病。以被害和嫉妒妄想较为常见,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奥拉西坦对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总数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奥拉西坦为主的治疗方案,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巴氏指数(BI)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数值。结果治疗组经过奥拉西坦治疗,MMSE分值和B1分值增加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胶囊是安全有效的促智药,可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书写痉挛患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揭示了感觉运动整合的异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狭窄。约9%的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不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狭窄与认识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