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长沙市乡村居民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糖和血脂的检测收集长沙市潭阳村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潭阳村居民常见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45.8%)、吸烟(37.8%)、高血压病(30.9%)、明显超重及肥胖(22.4%)、家族史(11.3%)、缺乏运动(8.7%)、糖尿病(7.0%)。男性吸烟率较女性高(P<0.05);女性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率较男性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斑块组较对照组年龄更高、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更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18、1.643、1.531)。结论长沙市40岁以上乡村居民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明显超重及肥胖、吸烟;危险因素暴露率较高且有性别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主要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7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超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和记录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同时实验室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31例(77.1%),颈动脉狭窄11例(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1.352,95%CI:1.087~1.569)、吸烟(OR 1.854,95%CI:1.362~2.258)及糖尿病(OR 2.774,95%CI:1.612~5.956)可能是导致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有斑块组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和糖尿病是发生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UA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209例连续住院脑梗死患者,测定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 检查209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66例(79.43%),男119例(71.7%),女47例(28.3%);无斑块组男22例(51.2%),女21例(48.8%);血尿酸均值斑块组(321.89±94.59)μmmol/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254.07±77.06)μmmol/L (P<0.01);调整年龄、吸烟、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血尿酸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8 (P=0.009,95%CI=1.002~1.013).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UA水平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色法检测103例糖尿病、240例急性脑梗死和1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斑块;调查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CRP水平、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比率及病程明显高于或长于糖尿病组(P<0.01~0.001);糖尿病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程显著短于急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尤其病程长)是糖尿病并发AC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诸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梗死病例资料完整的328例,分为复发脑梗死组67例和首发脑梗死组261例.分析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糖尿病、TIA、高血脂、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的发生率.结果 2组病人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复发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P=0.005,OR=2.58,95%可信区间为1.32~5.06)和TIA(P=0.009,OR=2.62,95%可信区间为1.24~5.52)的发生率都明显增高于首发组,而高血压(P=0.015,OR=2.60,95%可信区间为1.18~5.72)和糖尿病(P=0.034,OR=1.79,95%可信区间为1.04~3.07)也高于首发组.脑梗死复发的新病灶的部位与旧病灶在同侧大脑半球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TIA、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微栓子和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45例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20例,2组均行微栓子监测。结果 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微栓子阳性率为38%,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13%,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软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45%,硬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8%,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软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二者早期干预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进展性脑梗死组(68例)和非进展脑梗死组(92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一般情况、既往史、血常规、凝血全项、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b)、C-反应蛋白的差异性.结果 进展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非进展组(P<0.01),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浆Hcy和F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组溃疡斑10例,软斑34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动脉硬化斑块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后的变化。方法测定16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以及与CAA程度的关系;观察叶酸、维生素B12干预4周后伴有高Hcy血症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P<0.01);随着CAA程度增加,血清Hcy水平增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下降;血清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r=-0.31,P<0.05;r=-0.47,P<0.01),与CAA程度呈正相关(r=0.58,P<0.05);干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增高是CAA危险因素之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10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史,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合并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并无斑块组。结果脑梗死组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增多,FBG、血浆TC、LDL-C、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浆TC、LDL-C、HCY水平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Sperman秩相关显示HCY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TC、TG、LDL-C均无相关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IMT均高于对照组,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对照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对照无斑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86,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高血浆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浆HCY水平主要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脑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状况.方法 对138例CI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组138例中120例(87.7%)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5块,正常对照组140人检出斑块为36人(25.7%)(P<0.01).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80.8%)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9.2%)(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1.1%)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8.9%)(P<0.01);位于CCA分叉处(66.3%)又显著高于主干(14.9%)(P<0.05).结论 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CCA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MRI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存在.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所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其分成有或无斑块形成组,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有或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存在.二分类法比较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的阳性率,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度. 结果 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斑块阳性率(84%、52%),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6%、28%);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5.019、2.694~9.354和4.459、2.061~9.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13%),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87%、62%);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4.010、1.854~8.672和4.272、1.565~11.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21%),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8%、48%); Logistic回归分析的OR值、95%CI为2.256、1.242~4.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入一般危险因素对其校正后OR值、95%CI为2.105、1.066~4.157,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颈动脉斑块进行校正后,其OR值、95%CI为1.696、0.833~3.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通过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作用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系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合检测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探寻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脑梗死组相匹配的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PLGF,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卒中危险因素的测定,资料中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PLGF水平高于对照组,CAS斑块总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PLGF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 (1)急性脑梗死患者PLGF水平增高,提示PLGF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2)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PLGF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提示PLGF水平越高,CAS斑块的稳定性越差,PLGF可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估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及与年龄关系。方法将103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治疗前后效果及与年龄关系。结果用药前中年患者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高于老年患者(P<0.05);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斑块积分差值和改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不稳定斑块率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积分改善百分比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明确并与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27例)和斑块组(40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19例)和稳定斑块亚组(21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血流中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结果 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颈动脉斑块组(30%)显著高于无斑块组(3.7%),不稳定斑块亚组(4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14.3%)(均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CAA)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新手段。方法对105例6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另选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对部分服用叶酸、维生素B12患者进行随访。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血Hcy平均水平为35.5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的16.86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的23.14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Hcy总体平均水平18.67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45μ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对HHcy患者进行干预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