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检出率,并对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2014级900名新入校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伤行为问卷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时的想法、目的及功能。结果 853名高职学生有效完成调查,其中52.3%报告有自伤行为,6.4%经常自伤,自伤行为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977)。67.6%的个体初次发生自伤行为是在12~15岁,19.5%是在16~20岁;自伤方式中,66.7%用手打玻璃或墙壁等硬物体,52.4%用手打脸或身体其它部位;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发现81.2%是宣泄情绪,69.4%是弥补过错或者惩罚自己,68.2%是获得关注,16.3%是获得某种快感,13.8%是鼓励或鞭策自己,2.5%是模仿崇拜或喜欢的人。结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自伤行为发生时间早,实施前考虑时问短,行为冲动;缓解不良情绪是个体自伤最常见的动机;早期创伤经验可能会增加个体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0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报道认为在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为 4 .3%~ 2 0 % [1] 。为此 ,作者对其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于后。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 1)为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共94 1例 ;( 2 )均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 3)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为研究组 ( 10 6例 ) ,未发现有自伤行为者为对照组 ( 835例 ) ;( 4 )本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本次住院期内病人有反复的、故意的或/和直接的对自己身体器官或组织的伤害 ,同时又否认受自杀观念的支配 ,其结果又未导致死亡者 ,其具体表现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的动机对自伤行为有很大影响。现从调节情绪、影响人际和自我强化三方面对青少年发生自伤行 为的动机进行综述,希望能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和特征,比较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和无自杀自伤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测和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策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对197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进行研究,将在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39例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组)与158例无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无自杀自伤行为组)进行比较。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80%;2自杀自伤行为组在无职业、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有物质滥用或依赖、有精神病家族史、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自杀自伤行为时有幻觉或妄想、分裂症偏执型等与无自杀自伤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是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住院第2、4周末两组BPRS总评分、HAMD-17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2周末,两组CG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并重点关注经济状况较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HAMD-17高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 85 名存在自伤行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85 名无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照组)为研究 对象,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ECR-R)、自伤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自伤行为大学生依恋 类型分布为安全型27 例(31.8%)、迷恋型19 例(22.4%)、淡漠型26 例(30.6%)和恐惧型13 例(15.3%)。自 伤行为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依恋类型的自伤大学生自伤行为 发生种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7,P< 0.05)。非自杀性自伤与不安全依恋相关。结论 有自 伤行为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数,不安全依恋类型是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状况及相关特征.方法 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调查一年级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等特征,并分析不同性别自伤行为的差异.结果 有11.3%既往有过自伤,其中44.4%反复自伤(≥3次);27.4%在近一年内有过自伤,以女生多见(P<0.05).最常见自伤部位是上肢;最常见自伤方式是故意掐拧自己;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方式(P<0.05).最常见的心理动机是缓解不良情绪.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在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具有反复性,损伤程度轻,心理动机复杂.不同性别的学生自伤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设计,根据伴有自伤行为的抑郁症患者是否同意接受MECT的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共43例)和对照组(共42例);两组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每周3次MECT,共9次,刺激部位为双侧颞叶.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自伤行为问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自我伤害行为在免费师范生中的发生率,探讨其采用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2年12月,使用自伤行为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CSQ),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470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与四川、重庆的同年龄段学生作对比。结果 443名免费师范生有效完成调查,75.17%报告有自我伤害行为,较四川(81.1%)、重庆(76.3%)地区低。与无自伤组相比,自伤组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因子得分高(P0.05)。结论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低于一般青少年,自伤学生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的差异。方法 纳入北京市心 理援助热线于2002 年12 月—2008 年12 月接听的既往有自伤行为的来电。在通话中询问来电者自伤行 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自杀意念的有无将来电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4 423 例 有自伤史的来电者中,2 731 例(61.7%)有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伤方法、目的及 是否到医院救治与自伤行为是否伴有自杀意念有关。女性[调整后风险比(AOR)=1.17]、自伤后到医院 就医(AOR=1.85)、选择坠落、服用治疗药物或其他毒物(AOR=1.77,1.48,1.71)的自伤行为更可能伴有自 杀意念;选择割腕或用绳子的方式(AOR=0.72)、以惩罚别人为目的(AOR=0.20)的自伤更不易有自杀意 念。结论 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虽然在自伤特征和相关因素上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 相似之处。自杀预防措施中不应该忽视那些无明确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在重庆市某县8所乡镇初级中学选取1 945名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点二列相关分析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社会支持、自伤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V4.0插件分析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留守青少年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1.8%(619/1 945)。按照是否有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n=619)及非自伤组(n=1 326)。两组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相关分析显示,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314、0.307、-0.203、0.371;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有关儿童行为障碍的特殊症状己有不少记载。儿童自伤行为发生率虽不高,但它是儿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医护人员所忽视。我们于1986年8月于本院门诊遇到一例儿童自伤行为,鉴于其症状较为特殊,国内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能把所有的自伤行为都等同于自杀,蓄意自伤指的是病人有意使自己的躯体产生痛苦和伤害而又不打算自杀致死,当事人往往在紧张程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促发自伤冲动,自伤以后精神紧张得到缓解。自伤综合征曾被称为“准自杀”,“局部性自杀”、“自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理援助热线 11~18 岁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及自伤后就医的影响 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中既往有自伤行为的 青少年来电者为研究对象。接线员询问来电者来电前最后一次自伤行为发生时采用的自伤方式、自伤 原因、自伤目的以及是否就医等情况,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 6 022 例青少年 来电者,其中 77.9%(4 690/6 022)的来电者为女性,53.8%(3 241/6 022)的来电者为 11~15 岁。自伤行为 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刀割伤,占 55.3%(3 328/6 022);自伤原因排名前 2 位的是情绪低落和家庭矛盾,分别 占 32.2%(1 940/6 022)、31.7%(1 908/6 022)。85.0%(5 116/6 022)的来电者自伤时有强自杀意念,仅 25.2% (1 519/6 022)的来电者自伤后去就医。与男性青少年来电者相比,女性青少年来电者自伤时用刀割伤的比 例更高,自杀意念更强,但自伤就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1.534、9.311、14.882;均P<0.05); 16~18岁来电者服用治疗药的比例高于11~15岁来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85,P< 0.001)。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95%CI:1.022~1.406)、16~18 岁(OR=1.261,95%CI: 1.058~1.504)、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1.388,95%CI:1.131~1.705)或高中(OR=1.371,95%CI:1.056~ 1.780)、服用治疗药(OR=3.341,95%CI:2.861~3.900)或其他有毒物(OR=3.669,95%CI:2.674~5.034) 以及有强自杀意念(OR=3.913,95%CI:1.969~7.776)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危险因素(均 P< 0.05);自伤次数≥ 2 次(OR=0.749,95%CI:0.648~0.865)、自伤原因为学习问题(OR=0.584,95%CI: 0.404~0.844)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保护因素(均P< 0.01)。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 电者较多采用刀割伤的方式自伤,且行为发生时自杀意念较强烈,但较少去就医;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青 少年来电者的自伤特征存在差异。性别、年龄、自伤方式、自伤原因、自伤次数、自伤时自杀意念强度均 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类、并患障碍及与自杀的区别,重点描述了自伤行为的生物学标志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回顾了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类,并患障碍及与自杀的区别,重点描述了自伤行为的生物学标志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的一般现状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70名免费师范生,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让其进行自陈式评估。结果①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总检出率75.17%,自伤行为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免费师范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66.59%、40.89%。焦虑标准分(51.42±4.79)和抑郁总分(35.62±9.98)高于中国常模(P均0.001)。③自伤行为分与抑郁和焦虑分呈高正相关(r=0.418、0.422,P0.001)。结论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中,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高于男生。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干预应同时处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7.
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作临床分析。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伴有或不伴有自伤行为的孤独症患儿各32例,按同年龄、同性别1∶1配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语言功能,智力水平,孕产期损害,伴发癫痫,以及疗效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语言功能,积极预防及治疗癫痫,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质量,对防治儿童孤独症的自伤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伴或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24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家庭教育方式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比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组)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照组)患者的差异。结果241例患者中,44.8%(108/241)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对照组(133例)比较,研究组家庭教育方式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24.80±7.36)分比(21.41±6.89)分]、过分干涉[(23.56±5.02)分比(21.74±4.66)分]、拒绝/否认[(13.44±4.39)分比(11.35±3.81)分]、过度保护因子[(12.56±3.28)分比(11.20±2.94)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42.23±8.06)分比(37.73±7.80)分]、拒绝/否认[(18.65±5.85)分比(15.70±5.72)分]、惩罚/严厉因子[(19.13±6.52)分比(15.97±6.20)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述情障碍量表中,研究组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及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9±6.23)分比(22.12±7.09)分,(18.06±4.19)分比(15.90±4.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边缘型人格障碍伴自伤行为的心理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表现出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自伤行为。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伴严重自伤行为的患者会影响继续治疗,因此侧重内省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提出了7项原则,以达到建立和维持治疗性联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声学特征与青少年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 招募193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127例伴自杀自伤行为、66例不伴自杀自伤行为,采集患者朗读时的语音音频,提取包括基频包络、梅尔频谱、质谱心、频谱滚降系数及梅尔倒谱系数(Mel 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 MFCC)在内的6552个声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声学特征的差异,并对差异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声学主成分与自杀自伤行为的关联。结果两组比较得到96个声学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从中识别出12个声学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成分1(OR=0.507,P=0.001)、主成分2(OR=0.535,P=0.008)、主成分5(OR=0.541,P=0.003)与自杀自伤行为负关联,这些主成分包括的特征为梅尔频谱、基频包络、高频谱滚降系数、MFCC8和MFCC1,主成分3(OR=1.505,P=0.042)、主成分12(OR=1.552,P=0.023)与自杀自伤行为正关联,这些主成分包括的特征为质谱心、低频谱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