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作临床分析。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伴有或不伴有自伤行为的孤独症患儿各32例,按同年龄、同性别1∶1配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语言功能,智力水平,孕产期损害,伴发癫痫,以及疗效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语言功能,积极预防及治疗癫痫,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质量,对防治儿童孤独症的自伤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抽动障碍(TD)是一种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强迫障碍、多动、自伤行为等。TD的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状况及相关特征.方法 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调查一年级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等特征,并分析不同性别自伤行为的差异.结果 有11.3%既往有过自伤,其中44.4%反复自伤(≥3次);27.4%在近一年内有过自伤,以女生多见(P<0.05).最常见自伤部位是上肢;最常见自伤方式是故意掐拧自己;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方式(P<0.05).最常见的心理动机是缓解不良情绪.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在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具有反复性,损伤程度轻,心理动机复杂.不同性别的学生自伤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作者指出,本病非药物所能治愈,但是个别症状可以用药加以控制,如不安、睡眠障碍、刻板行为,和自伤等,少数病例经药物治疗消除全部症状是可能的.作者使用Clonazepam对17例年龄3~13岁之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其主要障碍为与同年儿童接触减少、不安、刻板行为、固执的习惯、饮食障碍、无故发笑、缄默、暴怒、攻击等,每天应用Clonazepam的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检出率,并对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2014级900名新入校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伤行为问卷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时的想法、目的及功能。结果 853名高职学生有效完成调查,其中52.3%报告有自伤行为,6.4%经常自伤,自伤行为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977)。67.6%的个体初次发生自伤行为是在12~15岁,19.5%是在16~20岁;自伤方式中,66.7%用手打玻璃或墙壁等硬物体,52.4%用手打脸或身体其它部位;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发现81.2%是宣泄情绪,69.4%是弥补过错或者惩罚自己,68.2%是获得关注,16.3%是获得某种快感,13.8%是鼓励或鞭策自己,2.5%是模仿崇拜或喜欢的人。结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自伤行为发生时间早,实施前考虑时问短,行为冲动;缓解不良情绪是个体自伤最常见的动机;早期创伤经验可能会增加个体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目的是对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儿童青少年NSSI行为的认识与干预提供参考。NSSI行为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严重威胁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其他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的差异。方法 纳入北京市心 理援助热线于2002 年12 月—2008 年12 月接听的既往有自伤行为的来电。在通话中询问来电者自伤行 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自杀意念的有无将来电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4 423 例 有自伤史的来电者中,2 731 例(61.7%)有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伤方法、目的及 是否到医院救治与自伤行为是否伴有自杀意念有关。女性[调整后风险比(AOR)=1.17]、自伤后到医院 就医(AOR=1.85)、选择坠落、服用治疗药物或其他毒物(AOR=1.77,1.48,1.71)的自伤行为更可能伴有自 杀意念;选择割腕或用绳子的方式(AOR=0.72)、以惩罚别人为目的(AOR=0.20)的自伤更不易有自杀意 念。结论 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虽然在自伤特征和相关因素上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 相似之处。自杀预防措施中不应该忽视那些无明确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首发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特点.方法 选择2021年2—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50例首发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的动机对自伤行为有很大影响。现从调节情绪、影响人际和自我强化三方面对青少年发生自伤行 为的动机进行综述,希望能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和特征,比较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和无自杀自伤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测和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策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对197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进行研究,将在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39例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组)与158例无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无自杀自伤行为组)进行比较。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80%;2自杀自伤行为组在无职业、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有物质滥用或依赖、有精神病家族史、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自杀自伤行为时有幻觉或妄想、分裂症偏执型等与无自杀自伤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是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住院第2、4周末两组BPRS总评分、HAMD-17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2周末,两组CG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并重点关注经济状况较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HAMD-17高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智商低于正常,但高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其社会适应商数不仅低于正常水平,而且明显低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1].孤独症患儿中33.3%有自伤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自己的头、抓脸、咬手臂、挖大腿、用头撞墙、撞家具、撞地、乱咬硬物、拍打腹部、用开水烫自己等,因此难以管理及训练[2].应用系统持续的教育训练,配合药物治疗,部分患儿可以改善症状[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 85 名存在自伤行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85 名无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照组)为研究 对象,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ECR-R)、自伤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自伤行为大学生依恋 类型分布为安全型27 例(31.8%)、迷恋型19 例(22.4%)、淡漠型26 例(30.6%)和恐惧型13 例(15.3%)。自 伤行为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依恋类型的自伤大学生自伤行为 发生种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7,P< 0.05)。非自杀性自伤与不安全依恋相关。结论 有自 伤行为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数,不安全依恋类型是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在重庆市某县8所乡镇初级中学选取1 945名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点二列相关分析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社会支持、自伤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V4.0插件分析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留守青少年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1.8%(619/1 945)。按照是否有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n=619)及非自伤组(n=1 326)。两组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相关分析显示,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314、0.307、-0.203、0.371;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利培酮对儿童孤独症的开放性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用利培酮对8例4~10岁孤独症患者做开放式治疗观察.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GlobalImpression,CGI)和临床记录做评定.结果用药开始时、第5周及结束时评定的CGI指标,包括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总评和疗效指标提示利培酮疗效良好.其中,对固定行为模式,攻击和自伤行为、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及睡眠障碍效果好,发脾气、活动过多和注意不集中有部分效果.早期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反应.结论利培酮治疗孤独症儿童有效、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抽动障碍(TD)是一种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强迫障碍、多动、自伤行为等.在临床上,TD一般分为一过性TD、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TD以及Toureete综合征(TS)3种临床类型,目前的研究对该病病因学机制不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在该病中均发挥一定作用,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联系[1].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报道,丁螺环酮(buspirone)治疗精神发育迟滞(MR)中与焦虑有关的攻击行为有效。单用丁螺环酮治疗14例MR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其中9例症状减轻。据此,本研究旨在证实作者的推断:丁螺环酮通过降低预期性焦虑减少破坏性行为。方法:用丁螺环酮治疗6例轻~中度MR成年患者。受试者年龄18~50岁,每周至少有一次攻击或自伤行为。所有患者均符合DSM-Ⅲ-R精神发育迟滞诊断标准。其它  相似文献   

17.
阿片受体拮抗剂在精神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外近五年来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纳曲酮在精神科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酒精、药物依赖的治疗与预防,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治疗等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通常在儿童期起病,以运动及发生抽动为特点的慢性复杂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行为和精神症状,如强迫观念与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自伤和猥亵行为等。  相似文献   

19.
阿片受体拮抗剂在精神科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国外近五年来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纳曲酮在精神科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酒精,药物依赖的治疗与预防,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治疗等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自伤行为     
本文对自伤行为,特别是人格障碍者的自伤行为的文献资料作回顾,描述其临床特点、讨论其精神动力学观点,生物学研究以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