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0例VBI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结果 MRA异常率71.9%(23/32),分别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迂曲。椎动脉彩超异常率为68.3%(41/60),分别显示椎动脉狭窄、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流速异常。结论 MRA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椎动脉彩超对显示椎动脉内径、斑块形成有特征性,两者检查无创伤性,对VBI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部血管彩超、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已确诊为VBI的50例患者(经头颅MRI、颈椎MRI排除颅内新发的脑梗死病灶及椎动脉受骨源性机械压迫的因素),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0例行椎动脉MRA检查。结果:(1)50例颈部彩超检查中,31例(62%)异常,分别显示椎动脉扭曲、变细、闭塞,动脉硬化或斑块形成。(2)30例MRA检查中,15例(50%0异常,分别显示不同程度的椎动脉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结论:颈部彩超对于显示椎动脉壁硬化、动脉血管内附壁血栓与椎动脉内径有独特优势,MRA可显示椎动脉的狭窄,在椎动脉整体形态的显示上占优势,可为VBI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分别进行TCD、MRI和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CD检查异常53例(88.3%),其中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5例,脑血管硬化6例,脑血管痉挛23例,血管狭窄9例?MRI显示脑干缺血性改变(灌注不足)12例(20.0%),脑干腔隙性梗死3例(5.0%):MRA发现椎动脉异常32例(53.3%)。结论TCD检查对VBI诊断的敏感性高,MRA的特异性高:TCD、MRI和MRA联合检查对VBI的病因、病变部位、病理改变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部MRA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MRA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和25例健康才行颈部MR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异常率为73.6%,对照组28%,两组比较P=0.000,有显著差异。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3.6%存在椎基底病变,MRA能直观显示双侧椎动脉的形态,是VBI患者的一个重要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作用及支架治疗效果。方法对18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其中48例适合介入治疗的VBI患者实施脑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CAS)。结果131例VBI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致狭窄76例、椎动脉起始部扭曲34例、颈椎横突孔骨性狭窄所致椎动脉狭窄2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病变中,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9例、基底动脉狭窄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9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4例。在DSA诊断基础上对适合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实施了CAS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48例患者均未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后循环供血系统脑梗死。结论DSA对VBI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因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VBI行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可能是今后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MRA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和 2 5例健康者行颈部MRA检查 ,并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异常率为 73 6%,对照组 2 8%,两组比较P =0 0 0 0 ,有显著差异。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73 6%存在椎基底病变 ,MRA能直观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形态 ,是VBI患者的一个重要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其他对VBI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力图找出一个研究VBI较客观理想的临床方法。方法 将临床确诊VBI的患者50例,全部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SPECT检查,将其中普通SPECT显示正常的19例患者,48 h后予以口服乙酰唑胺2 g,2 h后再行SPECT检查。50例患者中26例进行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其中1例还进行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结果50例患者TCD阳性率为66%,CDFI阳性率为56%,普通SPECT阳性率为62%。三种方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加用乙酰唑胺后的SPECT检查阳性率提高到86%,与TCD和CDF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SPECT显示缺血部分多在枕颞叶等椎基底动脉(VBA)系统供血区域。26例患者MRA显示有2例椎动脉狭窄。其中1例患者MRA、SPECT显示正常,口服乙酰唑胺后SPECT检查及PET检查显示有颞枕叶缺血。结论 TCD和CDFI在VBI的诊断上可作为粗略的筛选手段,MRA在VBI的诊断价值可能不大,加用乙酰唑胺后SPECT阳性率明显提高,我们认为其对VBI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 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迂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MS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RA对78例颈性眩晕患者和45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颈性眩晕组患者椎动脉迂曲率(65.4%)显著高于PCI组(48.9%)(P<0.01);椎-基底动脉狭窄率(3.8%)显著低于PCI组(66.7%)(P<0.01);椎动脉发育不良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迂曲可能与颈性眩晕发病有关;椎动脉MRA检查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方法对204例脑干梗死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头颈MRA检查,根据CMBs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干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分析脑干梗死患者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头颅SWI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有脑干CMBs(阳性组),92例脑干无CMBs(阴性组)。阳性组椎-基底动脉异常发生率(78.6%)显著高于阴性组(58.7%)(χ~2=9.432,P=0.002)。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是脑干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9,95CI%:1.056~3.270,P=0.032;OR=1.745,95CI%:1.010~3.018,P=0.046)。结论伴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脑干梗死患者脑干CMBs发生率高。脑干CMBs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率MRI(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对2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MRA检查,根据梗死区解剖学的血管支配参照MRA行相应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识别情况;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HRMRI与MRA评估的穿支动脉载体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的特征、斑块对穿支血管开口及本身的影响。结果24例患者,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干7例(其中3例小脑受累)。共检查24支穿支动脉载体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17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6支。HRMRI判断责任载体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1.67%,22/24)明显高于MRA(62.5%,15/24)(P0.05)。对狭窄程度的判断HRMRI比MRA更准确(Z=91,P0.05)。HRMRI示23支载体血管有斑块形成,1支内膜增厚。8例HRMRI显示斑块覆盖或累及穿支血动脉开口;5例HRMRI示穿支动脉本身狭窄。而MRA不能显示穿支动脉及开口情况(P0.05)。结论 HRMRI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判断优于MRA,还能显示穿支动脉本身管径和开口受累情况,为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客观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0例,进行SPECT,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并对SPECT结果正常的部分患者进行了乙酰唑胺(Diamox)介入SPECT检查,对26例患者进行颅脑MRA检测。结果 VBI患者普通SPECT阳性率为52.5%,Diamox介入SPECT后阳性率提高至79.4%,TCD阳性率为62.5%,CDFI阳性率为42.5%,MRA阳怀率为7.69%。结论 TCD、颈部血管彩超可作为简单筛选VBI的检查手段。MRA可能对VBI诊断帮助不大,SPECT及Diamox介入SPECT可能是目前VBI诊断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颅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检测对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已确诊为PCI的60例患者行TCD和颈动脉、椎动脉CDU检测,其中47例另行颅颈部CE-MRA检查。结果:①在TCD检测的60例患者中显示后循环血流异常45例(75%)。②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发现椎动脉异常38例(63.33%),其中椎动脉狭窄变细20例、椎动脉走行迂曲8例、仅有椎动脉壁硬化而无狭窄6例及椎动脉硬化伴有斑块形成10例。⑧47例患者颅颈部CE-MRA检查:后循环异常33例,阳性率为70.21%。其中椎动脉异常27/47例(57.45%)、椎动脉起始狭窄15/47例(31.91%)、椎动脉起始变异3/47例(6.38%)、椎动脉迂曲6/47例(12.77%)、椎动脉V2段局部狭窄2例、椎动脉V4段轻度狭窄2例。结论:TCD可以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可作为PCI的早期筛查手段。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在显示颅外段椎动脉内径,椎动脉壁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钙化等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占优势,而整体形态学影像则不如CE—MRA。颅颈部CE-MRA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在椎动脉整体形态的显像上占优势,可为PCI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32例,进行颅脑CTA、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68.8%,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56.3%,颅脑CTA阳性率为90.6%。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有明显的优势,提示CTA可以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VBI患者56例,进行颅脑CTA、颅脑MRA、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对26例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VBI患者TCD检查阳性率为71%,颈部血管彩超阳性率为62%,颅脑MRA阳性率为60%,DSA检查阳性率为96%,颅脑CTA阳性率为92%。结论在VBI诊断方面,CTA检查较MRA、血管彩超、TCD检查均有明显的优势,且与DSA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CTA可能做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关于其发病因素和检查方法,国内外文献已有大量报道。自80年代以来,CT、MRI、DSA及MRA的临床心用,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特别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应用能够把椎-基底动脉和周围结构同时很好的显示。本研究探讨其对VBI的诊断价值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VBD患者的MRA及3D-CISS序列图像资料。结果 8例患者的3D-CISS序列和MRA原始图像上除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外,还可见5例患者的基底动脉或其分支与脑池段颅神经的位置关系异常,其中基底动脉及左侧小脑上动脉压迫面神经脑池段各1例;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1例;基底动脉与动眼神经关系密切2例。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不但可以完整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且可以观察病变血管与脑池段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