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3D-CE 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8例作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记录其静脉窦的各种变异,并由此判断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所得结果与经过DSA等检查确定诊断进行比较,评价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MRV显示双侧横窦、乙状窦较为清晰,变异较多, MRV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n=0.598),但也具有较高的误诊率(34.6%)和一定的漏诊率(5.6%)。结论:由于静脉窦的变异较为普遍,造成MRV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大误诊率,在临床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MRI、DSA检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入,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 vs. 66.67%,χ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 (88.89% vs. 50.00%,χ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相似文献   
3.
雷米普利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预防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化  居克举  李明超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10-2212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及其预防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雷米普利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辛伐他汀20mg,1次/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米普利2.5mg,1次/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评估;观察脑梗死发作情况。结果对照组60例患者中发生脑梗死17例(28.3%),治疗组60例患者中发生脑梗死6例(10.0%),治疗后两组脑梗死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预防脑梗死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立普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立普妥组31例,巴曲酶组31例,联合组31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立普妥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立普妥20mg,1次/d,每晚口服,疗程1~2个月;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首次剂量10 BU,并于治疗第3天,第5天分别用5 BU,均以生理盐水1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30 min 内滴完;联合组立普妥用法同立普妥组,巴曲酶用法同巴曲酶组.4组疗程均为20 d.比较4组治疗前、治疗后7,15,2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治疗15,2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7,15,2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巴曲酶组和立普妥组(P<0.05).4组治疗20 d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高于巴曲酶组、立普妥组、对照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普妥联舍巴曲酶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例1 女性,70岁,农民.因"舌头不灵活40 d"于2009年4月收住我院.患者40 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舌头不灵活,咀嚼食物不方便,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及味觉异常,当地医院未能明确诊断来我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7例PCI患者(PCI组)进行颅颈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并与同期住院的非PCI脑卒中患者(NPCI组)进行比较。结果与NPCI组相比,PCI组椎-基底动脉异常率显著增高(50.7%vs 70.2%;P<0.05),病变多在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多发性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颈段、基底动脉及前循环病变情况与N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患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并且椎-基底动脉病变呈多发性。  相似文献   
7.
尼麦角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报道不多,现报告应用尼麦角林治疗60例本病患者的疗效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系2004年2月~2006年2月在我科门诊、住院的VBI性眩晕患者120例.均符合VBI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检查排除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1)尼麦角林治疗组(尼麦角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1~ 73岁,平均(57.8± 8.15)岁;病程2 d~48个月,平均(5.2±3.5)个月.(2)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6.9±7.33)岁;病程3 d~46个月,平均(5.1±2.9)个月.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及其血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变化。方法 对20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进行分级,并观察其住院7天内的血压变化。结果 (1)110例人院时血压最高,93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72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I级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高于Ⅱ、Ⅲ级高血压患者(P<0.01)。(3)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虽无显著差异,但Ⅲ级高血压,大灶梗死者死亡率高。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高血压分级有助于合理的个体化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RA对78例颈性眩晕患者和45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颈性眩晕组患者椎动脉迂曲率(65.4%)显著高于PCI组(48.9%)(P<0.01);椎-基底动脉狭窄率(3.8%)显著低于PCI组(66.7%)(P<0.01);椎动脉发育不良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迂曲可能与颈性眩晕发病有关;椎动脉MRA检查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方法 对31例拟诊为颈源性眩晕(眩晕组)及80例无眩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颅颈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测量其颈段直线距离及颈段椎动脉长度,计算其延长值,评价椎动脉扭曲程度.结果 经DCE-MR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有明显狭窄闭塞性改变的患者27例,其中眩晕组9例,对照组18例.眩晕组两侧椎动脉延长值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 ~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右两侧椎动脉延长值与颈源性眩晕相关(r=0.275,r=0.255;均P<0.05),左侧椎动脉延长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16,P=0.027),颈段直线距离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9,P=0.025).结论 椎动脉扭曲源于其颈段缩短,与颈源性眩晕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